English

新农村建设需缩短“信息沟”

2006-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志立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从而加快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而农村的信息化必须努力缩短城乡之间的“信息沟”。

农村信息化不容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存在着差异,在使用媒介和接受信息上也是不均等的,这就产生了“信息富有”和“信息贫困”的两极分化,由此而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这就是传播学中所谓的“信息沟”理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11亿,网民普及率达8.5%,其中城市网民9168.6万。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2%,却占有网民总数的82.6%,普及率达16.9%。农村网民的总规模1931.4万,占全国58%的人口中却只有17.4%的网民,普及率仅为2.6%。根据传播学家松伯格关于“信息沟”的假说,大众传播虽然对信息富有者和贫困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就会产生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老沟未平、新沟又起的现象,拉大了贫富差距。

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投入

早在“十五”规划中,我国就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十一五”规划中,又把信息化列入十大发展目标之一。信息化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今后“把国家建设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的原则,国家将切实加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方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倾斜,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如老少边穷地区卫星电视接收及转播站点的建设、中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无线通信的3G工程、“三网合一”工程,件件都是缩小信息鸿沟、消除信息贫困的“民心”工程。国家还应在电视接收设备、家用电脑、数字或有线电视收费上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农民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民实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现代传媒在全社会的普及,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传播机会。通过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城乡之间的“信息沟”将会逐步“合拢”,城乡在传媒资源分配上将会趋于合理,农民个人的社会机会将会迅速扩大,而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将得到跨越式发展。

确立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

新闻传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缩短城乡“信息沟”上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传媒要端正思想、调整思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的观念。无论是报纸版面上还是电视屏幕上,要更多地反映来自农村和农民的愿望、要求和呼声,帮助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为农村的社会进步和农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在新闻传播中应变过去单向的由点到面的旧模式为双向的平等交流的新模式,让农民有更多的传播权和话语权,克服信息传播中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人总认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可能有效地统一,其实就信息产品来说,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媒体一定能在满足农民多方面需求中获得社会与经济双重的效益。

加强农民媒介素养的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或者说“媒介使用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一个传媒人所必需的,而且也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媒介的使用能力,城乡“信息沟”的形成与市民和农民在媒介素养之间的差距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仅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接收设备等“硬件”的改善是不够的,还要有媒介尤其是新媒介使用知识和技能等“软件”的普及,否则,缩短城乡“信息沟”只能是一句空话。加强对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媒介扫盲”开始,要通过新闻传媒、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等方式来组织农民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加强对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还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通过义务教育教会他们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使接受“媒介启蒙”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需;加强对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还需要新闻、文化、教育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通力合作,把其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去,提高到培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高度去认识。(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