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东文化特点刍议

2006-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凡 我有话说

时下学术界所说的关东文化,一般是指明清以来在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关东”这一特指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念发端于明初建山海关之后。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明人所称“山海关东”的东北地区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状态。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努尔哈赤的兴起、满族的形成及清朝的建立,明

朝人开始用“关东”一词专指东北。清朝入关后,从顺治朝起直至清末,均用关东指称东北。清末民国以来,随着中原以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深深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有了统一的行政建制,“关东”一词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此,我们在研究关东文化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特指东北的“关东”一词之出现和使用是明清以来以至现当代一段时期的事情,它延续的时间约近600年左右,特别是在晚明及入清以后才成为特指东北的习惯用语。二是它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是和大批汉族移民迁居东北的移民潮相适应的,在民间广泛使用的“闯关东”之词,就是这一历史潮流的浓缩和概括。

文化的核心是人。从明清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演变的趋势来看,关东文化的稳定的人种群应是以关内各省移来的汉族为主体,包括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是从明代开始酝酿,至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到清末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又加入俄罗斯和日本的人种,随着历史的演变,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已融入关东文化的人种群中。因此,我们对关东文化的发展可以作出如下的概括:从远古直至明代以前东北地区历史的发展、民族间的斗争与迁徙,是关东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明王朝的建立与山海关的修筑到满族的兴起与入关,是关东文化的酝酿时期,它以汉、女真、蒙古三族鼎峙、角逐为主要内容,以满族崛起并统一东北进而入主中原为结束;从清廷在东北实行招民垦荒到封禁政策的实施,伴随着关内直、鲁两省大批移民冲破封禁政策进入东北,迫使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解除封禁政策,是关东文化形成并定型的时期,它从清廷入关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束;从20世纪初至东北解放为止,是关东文化的多元碰撞、曲折发展时期,它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为契机,伴随着广大汉族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东北近代化城市的兴起,日、俄帝国主义将其侵略魔爪伸向东北,在长期的侵略与反侵略以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全中国阴谋的斗争中,关东文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既融进了外来的因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点,并一直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在上述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东文化有着不同于我国其他区域文化的特点: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它的生产结构在明清时期呈现出从农业、渔猎、采集、游牧并存向以农业为主、其他为辅的转变,到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出关,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构。和农业生产发展、土地开发以及工商业的发展相伴随的,是关东地区一批近代化城镇的兴起,随着清末民初东北地方当局对工业的提倡、近现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其对中国资源的掠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体系在关东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使关东成为中国工业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血与火的洗礼和多元碰撞过程中,关东地区既有中国古典建筑与满族建筑,又留下了一批俄式、日式建筑。这些俄式、日式建筑物在东北各主要城市均有兴建,经历了战火和文化大革命的考验之后,有很多保留到现在,成为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内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在制度文化方面,关东文化作为明清以来形成的区域文化,不存在自己独立的制度文化,它一直处于中央政治体制的控制之下,中央政权在东北地区实行的各种制度,对关东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明清时期对东北的管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效的,但是清朝在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及制度建设不力,又制约了关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近代以来割地丧权的严重后果。这一时期中央政制的变化对关东文化的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封禁政策的解除与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清末新政的实行与东三省行政体制的改革;州县设置的日益完善。尤其是大批州县的增设,使关东地区与中原母体联系更加紧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州县建置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关东土地的开垦、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村落的兴起。

第三,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为特点的关东人群体性格特征,这一特征来自于关东大地白山黑水的濡染,来自于多民族的融合,来自于汉族移民带来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多元碰撞,兼容并包。这一特征表现在宗教信仰上,是以中华文化传统的儒、释、道为主体,回教、萨满教以及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兼容并存;表现在教育体系上是官办学校、私学、书院和俄、日的殖民学校并存,还有语言文化上对外来语的吸收等等。

关东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关东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关东文化是儒家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也是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扩张的边缘地带,因此多种文化在此产生交流与碰撞。清廷由于过分笃信《尼布楚条约》,因而放松了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其封禁政策的实施更是导致清廷在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战略失误,进而造成边地空虚以至割地丧权的严重后果。随着清代后期解除封禁、移民实边的实行,促使关东文化迅速形成并定型,这既加快了东北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又遏制了俄、日的侵略野心,最终保持了所余领土的完整。同时,由于文化的多元碰撞,造成这样一种文化重叠和划分的格局:广大汉族和中国少数民族遍布关东大地;俄、日的扩张与争夺形成均势后,导致南满和北满的划分,出现三元文化的碰撞与重叠;随着日本吞并全东北而出现中日文化的碰撞与重叠;及至苏军对日宣战、日本战败投降,又出现中苏(俄)文化的碰撞与重叠,这一格局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决裂而告结束。这是关东文化多元碰撞与熔铸的独特之点,是国内任何区域文化中所不具备的。

关东文化是中华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它又处于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带,不可避免地出现中华文化弱化的现象,由此而产生出自身的各种特点。另一方面,从整个东北亚区域来看,关东文化又处于其核心地带,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的各种文化都在这里汇流、交融,而中华文化也从这里向四周邻国扩散。因此,认清关东文化所处的独特区位特点,加强关东文化和东北亚区域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我们今天加强关东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