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指导原则――贯穿“一条红线”,坚持“六个必须”,做到“六个立足”
《纲要》强调的“一条红线”,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个方面。
“六个必须”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则。要切实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真正做到“六个必须”,《纲要》提出了“六个立足”,进一步回答要什么样的增长、靠什么增长和怎样增长的问题,以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一是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强的问题提出的。
二是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的。
三是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提出的。
四是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制约问题提出的。
五是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这是针对体制机制瓶颈依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
六是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这是针对发展中过于看重经济总量扩张以及区域、城乡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提出的。
发展目标――紧扣主题,导向清晰,区分属性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根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纲要》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紧扣主题、科学发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的要求,在指标选择上体现了“五个强化”,即强化人文和社会的指标,强化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强化结构优化和投入效益的指标,强化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指标,强化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指标。
二是导向清晰、切实可行。目标值的确定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合理,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纲要》提出,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与可能提出的。按照新近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只需年均增长6.4%即可。但如果按此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显然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如果定得更高一些,将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能源、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大。
《纲要》还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这是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是现实和长远利益的需要,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纲要》既从产出方面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指标,也从投入方面提出了约束性强的能耗指标,还从产出的环境约束方面提出了指标,表明我们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方法更加成熟和理性。
三是区分属性、分解落实。《纲要》将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种不同的属性,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特点,又强化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的职责。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纲要》提出,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其中耕地保有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还要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各级政府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指标,更要注重能耗、耕地、排污等资源环境方面的指标。
战略重点――蕴含着新思想、新思路、新办法
《纲要》明确的战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纲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了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总的要求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总体要求,蕴含着新阶段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坚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坚持把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和落脚点,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二)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纲要》提出发展工业总的要求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总体要求,强调了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规模扩张,而是结构升级,切实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强调了工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调了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这一总体要求,顺应了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阶段性要求,蕴含着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推进应该由企业经营的服务领域从政府办为主向企业办为主转变,推进后勤服务由企事业单位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新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总的要求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这一总体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做大一个地区经济总量作为出发点和唯一目标来缩小地区差距的观念,明确了缩小地区差距的导向,主要不是缩小地区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地区间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体现了突破行政区谋发展的理念,改变了完全按行政区确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做法;体现了着眼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维,改变了单纯追求局部和短期发展成效的思想方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纲要》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之一的现实出发,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总体要求,体现了在发展经济与尊重自然规律方面认识上的深化:在资源利用与资源节约上,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在生态事前保护与事后建设上,要更加注重事前保护;在污染治理与污染预防上,要更加注重预防。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纲要》从破解科技和人才两大瓶颈制约出发,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这一总体要求,强调了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加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投入。
(七)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纲要》提出,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纲要》立足于全球视野,把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上升到统领对外开放的高度。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八)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和长期历史任务,是我们始终追求和长期奋斗的重要目标。《纲要》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总体要求,体现了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强调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发展;体现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强调要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贯穿始终,特别要关注就学、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体现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思想,强调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九)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纲要》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的同时,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分别独立成篇,阐述了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
(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纲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使命,对今后五年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目标、指导方针和原则,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