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挺起民族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2006-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温源 我有话说

一度,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制造业被盖上了“COPY(复制)”的印迹。2005年10月,沈阳机床作为唯一国外机床制造商的代表,受邀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机床制造业峰会。沈阳机床总经理关锡友发表专题演讲,向全世界表达

了沈阳机床的坚定立场:“我们对COPY不感兴趣,我们愿意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战略合作。”这个发言赢得全场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

让高傲的德国同行表现出极大赞赏和惊奇的,不仅是总经理年轻的容颜和他流利的德语,更是近年来沈阳机床依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形成了堪与国际抗衡的机床高新技术研发能力让他们刮目相看。

由“仿”到“创”把身翻

在最初通过引进、跟踪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自主创新过程中,沈阳机床走过许多弯路,付出极大的代价。

许多在今天看来相当简易、初级的机床装置,在当时沈阳机床人眼里都是神秘的、无法参透的技术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五轴数控车铣机床开始在全球广泛应用。为了破解其中奥秘,在国内缺乏相关原始资料的情况下,沈阳机床高价买回国外机床,将零部件拆卸下来,由技术人员对其构造、原理、装配工艺逐一揣摩,反复实验,弄明白后再“照葫芦画瓢”生产出自己的设备来。“当时为了搞清楚一个主轴的功能原理,我们4名技术人员一晚上来回拆装了十几回。”数控公司技术主管吴俊勇对当年的艰苦攻关至今仍记忆犹新。由于研发周期长,产品成型慢,许多技术在历经数月消化变成商品时,已经不适合市场需要了。

但是,技术错位了可以重来,产品落伍了可以淘汰,沈阳机床人致力技术创新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沈阳机床进行类似的技术模仿、改造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美元。正是在这一遍又一遍、屡败屡战的刻苦钻研中,一道道技术难关被攻克,沈阳机床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壮大起来,逐渐从单纯仿造走向自主创新。

BW高速卧式数控机床就是沈阳机床引进德国技术,并不断探索创新后形成的高新系列产品。从当初引进的单一产品到如今的成套系列,从只能加工铝合金扩大到加工黑色合金,从原有产品的单一主轴增加到现在的双主轴,沈阳机床不断赋予其新的创新元素。两年多来,该项技术为国内外数家汽车厂商提供了汽车缸体、缸盖等关键零部件生产线,充分显示了沈阳机床为核心制造领域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实力。在今天停立着百余台最新数控机床的车间里,经常会看到一、两台略显陈旧的国外机床,这些当初用来学习的机器提醒着今天的沈机人勿忘差距,勇于创造。

攻克难关写新篇

“如何成为世界机床行业的强势企业,关键还在产品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自主品牌,产品就无法走向世界。”采访中,这是关锡友总经理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2001年,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对其关键技术――轨道梁预埋件的三维机械加工实行全球招标。时任沈阳机床集团中捷机床厂总经理的关锡友带领着5名工程师前去投标。经过严格的筛选,沈阳机床以6个月的研制周期,交付4套由8台超大型5轴联动机床组成的生产线这一最佳方案中标。而这在提出2亿马克,两年半制造周期的德国企业眼里,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磁悬浮轨道梁加工专用数控机床属于大型机床,按常规应适当放宽机床的各项精度。而恰恰相反,合同要求的精度比正常规格的机床精度还要严格,属于超精密机床;另外,它要求有五个坐标轴,其中两个是回转坐标轴,这是沈阳机床从未接触过的。最头疼的是它要求这八台机床要一模一样,无论是功能还是精度,在30米长的行程范围内,要求坐标定位误差不能超过0.08mm,也就是在30米范围内不能差一根头发丝的距离。设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自信的沈机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磁悬浮工程指挥部,采用并行工程的施工方法,精心设计,刻苦攻关,在全厂职工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举攻克难关,按时完成任务,确保了整体工程的顺利运行,速度之快,水平之高,被誉为“是中国机床史上的一大创举”。沈阳机床用自己的创新实践证明:装备中国需要中国装备,中国装备能够装备中国。

如果说磁悬浮项目开启了沈阳机床技术研发的新篇章,那么此后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发明仿若魔术师手中不断变幻的物件,神奇地从沈阳机床诞生出来:曲轴、凸轮轴加工用数控机床成套设备,提高了国产汽车发动机和零部件的工艺装备水平;SCKZ系列车铣复合机床,一次装夹能完成车削、铣削、钻削、攻丝等多道工序的复合加工;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能够实现空间曲面的五轴联动加工;PY系列屏压机,解决了大惯量回转转台的快速启、停和精确定位等技术难题……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自主研发的新工艺不仅填补了国内制造领域的技术空白,而且因其质高价廉,打破了国外机床企业对国内市场长期的技术垄断和价格垄断,许多天价进口机床为打入我国市场,不得不自降价格1/3到1/2,大大降低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2005年,数控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沈阳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与此同时,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2005年,沈阳机床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占总产值的8%,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将达到30%以上。

引领未来箭在弦

创新之路未有穷期。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既保证企业当前目标实现,又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支持?

为确保企业长久的生命力,沈阳机床提出,架构三个目标层次的创新组织体系:第一个层次是面向企业内部,主要功能是优化工艺过程,精化制造技术,确保品质提升、成本下降;第二个层次是面向市场,研发新产品,提升老产品,优化用户解决方案;第三个层次是面向未来,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其中心目标是面向汽车、航天、船舶、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品。

为更好地整合创新资源,集团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三个分厂的技术、制造力量整体搬迁至沈阳高新开发区,形成包括一个技术研发中心和数控机床产业、铸锻件产业两个基地在内的企业结构;同时,启动名为“PRD计划”的研发战略,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德国设立技术研发分部,依托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直接与国际最前沿机床技术搭桥,形成技术聚集、人才配套的新型企业创新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