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祥:20多年前,中国几乎所有的
应该说,我国报刊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的。在1978年时,我国共有186种报纸,现在是1930种,增长了10倍多。1978年,我国报纸的印量是40多亿印张,现在是1500多亿印张,增长30多倍。1978年,我国的期刊是930种,现在是9485种,增长了10倍多。
当然,我国报刊业的发展还不只是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过去的报刊主要是党报党刊和行业报刊。今天,除党报和行业报外,都市类、生活服务类、教育教辅类、财经类等报纸也争奇斗妍。报纸提供给公众的信息量,较以往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无论报纸还是期刊,现在的印制水平都已焕然一新。一些高档期刊印制水平与发达国家的高档期刊相比也不逊色。这些印制精美的期刊售价一般都低于成本。它们的赢利主要靠广告。
你刚才说你是1983年参加工作的。中国报刊业刊出广告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那一年,全国报纸刊登的广告一共是7500万元。22年过去了,2005年,据工商总局提供的数据,我国报纸广告刊出额已达到256亿元。
尤为重要的是,我国报刊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上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报刊社实行了企业化管理,用人实行聘任制,在内部管理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在分配上实行的是工作绩效与个人薪酬挂钩的考核制。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从根本上被打破了。这种体制上的深刻变化使报刊业在面对竞争、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方面面貌大变。在向公众提供新闻报道、信息服务方面,目前的报刊已经没有了那些呆板的、说教式的、口号似的宣传,代之而来的是一些生动活泼、可读性强的报道。各家报刊社都在提高报道质量,让自己的语言文字、报道方式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是报刊业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从发达国家情况看,目前报纸、期刊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那么,何以中国的报刊业还能保持今天的发展势头,报刊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余昌祥:我国的报刊业,近两年也受到了网络传媒和手机信息这样一些新媒体的冲击。关于这方面的话题,目前业界和学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些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对于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媒体,本质上都是内容产业。网络如果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人们也不会去看的。而做内容的传播,这正是我们传统媒体的长处。网络,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别人可用,我们亦可用。目前,相当数量的报刊社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些网站在自己的报刊事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低压电器》杂志,在电工技术领域是权威杂志。它同时推出印刷版、网络版和光盘版。网络版和光盘版也成为杂志社的赢利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辅助性的宣传。
我认为,在网络新传媒崛起的同时,我们的报刊业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我们国家经济上正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根据国际上的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消费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精神消费、文化消费将迅速增长。这本身就给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我国报刊业在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方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比如,日报的千人拥有量是衡量报业发展的一个指标,目前发达国家是200多份,世界平均水平是90多份,而我们国家目前是70多份。还有期刊,欧美日等国年人均占有量是20多册,而我国目前是2.2册。
这两方面的情况表明,我们的报纸、期刊应该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当然这个增长不是单纯的数量的增长,而应该是质量、效益的增长。那就是,一些报刊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形成有规模、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像《读者》杂志,近年来发行量稳定上升,2006年4月份,它的月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003万。这也是《读者》杂志首次突破1000万份。我们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在经营机制、经营模式上努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报纸做大做强的成功之路。像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现在已经拥有十几家子报、子刊、一个出版社,还有若干家经营实体。集团的年收入已达十几亿元。我认为,这些报刊有着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记者:报刊作为公共传媒,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发展方面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中国新闻界在这方面也有着光荣的传统。今天,在市场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报刊业的发展是否感受到压力?
余昌祥:不管如何改革,媒体都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上,首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报刊业总体上是做得比较好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很好的新闻采编队伍。他们在考虑报刊发展的时候,在面对市场压力、竞争压力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比如,在报刊的报道中,有一个阴影不散的顽症――低俗化。有一些人就觉得报道内容中有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就能扩大发行,就能获得经济效益。而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主编、总编辑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有自己清醒的价值判断。不只一个报刊社负责人、记者这样表示:在考虑这类稿件能否刊登、发表的时候,我们要扪心自问,我能否带回家给自己的妻子、儿女看。如果不能,那么还要刊登出来,良心何在。这提问反映的就是社会责任感。
另外,公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媒体传播,我们的读者审美格调、价值趋向、是非判断也不允许报纸期刊成天刊登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公众对低俗化非常反感、深恶痛绝。我们作为管理部门,经常收到群众对这类问题的举报。
从报刊业实际情况看,无论报纸还是期刊,凡是发展快速、真正做大做强的,没有一份是靠低俗化获得成功的。像现在发行量第一的《读者》杂志,20多年来始终坚持高品质、高品位办刊。他们的成功值得学习。
尽管生活中有种种机遇,但总的说来,一项事业能够达到的高度与其内在品格的高尚是正成比的。我相信,中国报刊业会永远保持追求社会效益第一的品格。中国报刊业也因此会有着更远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