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报刊业繁荣发展活力四射

2006-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曲志红 我有话说

 

展望“十一五”

17日早上,匆忙走出家门赶往地铁站的某公司职员张先生被漫天满地的黄沙吓了一跳:“这是怎么了?”他像往常一样在离地铁不远的报亭买了两份当天的报纸,不过这次他没有先去看自己通常最关注的财经和体育新闻,而是翻来翻去找到关于天气的报道仔细阅读起来。

虽然这次的沙尘暴来得有点无声无息且主要发生在前一天的后半夜,但《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北京人爱看的一些报纸上都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报道。

“现在报纸的新闻很及时,类别也较为丰富。”张先生说,每天上班路上看报纸已经成了他的固定习惯,“一路上浏览两份报纸,可以了解不少信息。”

和他一样上车后就看报看杂志的人在地铁车厢里比比皆是,所以每天早上靠车站的报刊亭总是生意繁忙。记得两年前北京地铁为了安全原因,撤销了原本每个站台都有的书报亭,大量乘客为此意见纷纷,感觉十分不便。

这反证了一个事实,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文化和信息的需求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几乎一天也离不开。正是适应国人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的报刊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也由此成长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满足需求中造就繁荣

记得十几年前一次赴云南采访,同行的一群记者中有一位说,返京后他将离开现在的岗位去创办一份时尚刊物,大约要10元钱一本。当时大家纷纷劝他说:“太贵了,谁买呀?”

不到几年时间,不仅时尚类杂志成为报刊亭中的常客,期刊家庭中还出现了不少时政、财经、体育、旅游类的新面孔,刊期也从月刊发展到半月刊、周刊。

像这样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未有过的报刊品种,在新时期随着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而不断问世。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报纸1930种,期刊9485种。认真观察这些报刊的具体构成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品种丰富多彩,类别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

在近2000家报纸中,各级党报有438种,是我国为数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所占比重仅次于党报,而它们的发行量占全国报纸总量40%多;其余行业、专业、生活服务类及其他各类报纸1200多种。

而相对于报纸更为细化的杂志,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上似乎更加“专业”。且不说门类齐全、林林总总的专业学术期刊,在我国学术研究、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就是那些针对普通读者的优秀的大众化期刊,也越来越成为许多忠实读者的生活“必需品”。《读者》《知音》《家庭》《故事会》《中国国家地理》等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各种期刊,都拥有自己大批的追随者。

我国的报刊业正是在不断多样化的进程中日益多姿多彩,日益繁花似锦。“在国家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报纸总量适度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日趋合理的基本格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审慎但客观地表示她的看法说,目前我国出版的各类报刊可以说基本上能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求。

在竞争优化中提升实力

传媒研究专家认为,20多年来我国报刊业发展出现了三次增长周期,分别是1990-1993年,1994-1999年,2000-2004年。其中,2000年来的这一波增长势头最为强劲。这当然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此外,报刊业自身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增强市场竞争力也是重要因素。

2003年持续至今的党政部门报刊治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报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全国共停办报纸282种,期刊432种,发行量减少近12亿份,减少报刊征订费用近5亿元,有效减轻了农民和基层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治理让行政权力退出了报纸发行及其它经营活动,切断了部门权力与报纸经营之间的利益纽带,使我国报刊出版资源朝着有利于报刊业发展的方向重新配置,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报刊业公平竞争、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近两年来,全国报纸主要出版指标持续增长。根据《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4年,在报纸总量减少9.3%的情况下,全国报纸平均期印数增长2.31%;总印数增长5.17%;总印张增长23.55%。各项增幅均超过2003年的增长水平。

尤其可喜的是,作为联合国衡量一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报业发展水平重要标准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增幅显著:据统计,我国日报的“千人拥有量”继2003年首次突破70份后,2004年继续上升,达到75.86份,较上年增长6%。有10个省(区、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增幅超过20%,6个省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超过了100份。其中,北京、上海两地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分别增至268.1份和274.2份,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报刊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报刊业的经济能力。据中国工商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报业的广告收入达256亿元,期刊达到24亿多元。

在体制机制创新中赢得持续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报刊大国。但“大”并不等于“强”,而要将报刊业做大做强,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必须打破。

从2003年正式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了艰巨而复杂的探索之路。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承担试点工作的8个报业集团(报社)中,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等4家党报集团和北京青年报、今晚报2家综合类报社,主要是以机制创新、增强活力为主,进行事业、企业两分开的试点,将发行、广告、印刷及传输等经营部分组建为企业;《电脑报》等经营性报社,则以体制创新为主,进行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变的试点。北青报还参与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股份制改造,组建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报社在文化领域的内容拓展。

两年多来,改革推动发展,发展促进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和成效。据统计,大众日报2004年总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000多万元,广告收入增长10.5%,2005年发行量又增长1.2万份。河南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实现总收入7.3亿元,比2003年增长31.6%。新华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实现利润总额为7149万元,上交国家税收8940万元,与2003年同比增长5.71%。试点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更为今后建立新型的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报刊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由传统报刊业向现代化报刊业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略转移,将在已经开局的“十一五”中全面拉开。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颇具信心地认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中国报刊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六大’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中国报刊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报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环境。中国报刊业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成为导向正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具有雄厚实力、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社会主义报刊出版事业和报刊出版产业。”(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