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中国品牌 走特色之路

2006-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我有话说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设备的“大脑”和“灵魂”。21世纪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数控技术的竞争。华中数控开创了一条中国数控自主创新之路,成为中国数控产业界的一面旗帜。

振兴

中国数控产业

“如果数控机床全部都配备国外数控系统,即使产业发展壮大,我国机床厂也不过是国外产品的‘加工厂’‘组装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呼吁:“我们要想成为制造大国并最终成为制造强国,中国装备就不能没有‘中国大脑’。”

回忆华中数控走过的艰难历程,陈吉红饱含深情: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黄树槐参观日本发那科公司,该公司的接待人员拿出三种颜色的数控系统产品样本,毫不客气地介绍:卖给中国的产品是功能经过裁减的产品。感到受到歧视的黄树槐校长,回来后,倾全校之力,组织成立了华中数控工程中心。从此,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大规模的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

1993年到2000年,华中数控在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攻关,果断地抛弃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根据中国国情,走以工业微机为平台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创新技术路线。经过几年的研究,开发成功“华中I型数控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I型”高性能数控系统一举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从而完成了从创新思想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第一级跳”。

近5年,华中数控先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通道、16轴控制、9轴联动的华中高性能数控系统,华中数控独创的SDI五坐标曲面直接插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们进一步加大与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的合作力度,与齐重、武重等共同承担原国家计委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目前,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和电池伺服主轴驱动已经批量生产,形成自主成套能力。华中数控冲破西方数控强国重重围堵,迫使国外中高档数控系统大幅度降价。第一次与国际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创新与市场接轨

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并不等于拥有了市场,2004年发那科和西门子公司在中国销售数控系统分别达到12000台和7000台。中国中高档数控市场依然被西方垄断。华中数控能否以星星之火,打破西方对中国中高档数控市场的垄断,依然是个难题。

初次进入市场,华中数控生产的数控系统几乎无人问津。华中数控销售副总经理熊清平没有灰心:“我们从高校出来的教授,最主要是要转变观念,转换机制,用新的市场理念、营销策略武装自己,用现代企业文化代替校园文化。”他们适应市场需求,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道路,生产制造的华中系列高性能数控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从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的“第二级跳”。

创新必须与市场接轨。陈吉红确立了“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营销模式,走出校园,自己上门推销,一方面开拓数控装备教育市场,另一方面立足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机械厂家的旧设备,他们先后为100多家企业完成了600多台设备的数控化改造,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采购经费和外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产学研和谐共生

陈吉红说:科研确保了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只有产学研的协调发展,才是民族数控产业腾飞的不竭动力。华中数控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试、技术辐射和产业化,这样一个循环向上的体系,保证了华中数控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

为促进产学研的协调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提出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待遇的“四统一”管理模式,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建设一流的学科必定需要一流的产业和企业作为支撑。科研和产业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当年留校的朱志红从技术开发者变成了现在华中数控的技术总工。以陈吉红为首的一批人从创业者变成了知识型科技企业家。

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转变,更加贴近市场,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把小作坊式的科研小组转变成协同作战的科研团队。通过崭新的利益分配,实现科研市场化运作,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近5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华中数控建成为中国最大的中高档数控生产基地,完成了从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转变“第三级跳”。

“华中数控立足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和谐共生,创造了数控产业良性发展的一个奇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感慨地说。“十一五”期间,华中数控的目标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企业上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向社会化市场竞争主体转变的“第四级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