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最初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河南和安徽的部分地区,称为“坠子”
但是,流派的真正形成与传承是需要条件的。不仅需要开山立派者具有足够高深的艺术造诣和足以吸引同行与后辈的人格魅力,而且需要拥有足够的追随者和传人。如“曹(元珠)派”河南坠子的形成,因充分具备了上述条件而愈加彰显。在不久前于天津举办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曹元珠从艺65周年暨教学活动20周年艺术研讨及成果展演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曹元珠先生在艺术上的流派阵容,已然成为支撑天津河南坠子艺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展演活动的舞台表现看,张楷、景风凌和薛维萍之外,李玉萍是目前更为引人注目,被业界尤其看好,极具潜质且光彩四射的河南坠子新传人。
李玉萍现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员,她1994年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师从曹元珠学习河南坠子。在校期间就熟练掌握了《双锁山》、《秋江》、《别紫娟》、《哭黛玉》、《探晴雯》、《黎明灯火》、《偷石榴》和《晴雯撕扇》等经典传统节目的舞台表演。1997年,还在读三年级的时候就脱颖而出,被选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与林璐合演传统节目《秋江》,获得一致好评。接着,又以这个节目参加了当年的“津门曲荟”,并在北京电视台的“说演弹唱”栏目录制播放。由于节目在伴奏上引入了电声乐器,在舞台动作中注入了舞蹈元素,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时代的气息,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普遍认可。也由于《秋江》表演上的推陈出新,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栏目同年邀请李玉萍录播了她表演的其它一些河南坠子节目。
参加工作后,李玉萍没被初出茅庐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更加刻苦勤奋。分配到天津市曲艺团这样一个曾经产生过马三立和骆玉笙等艺术大师的曲艺表演团体,她既有一种无比的自豪,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一方面根据团里的安排参加排练和演出,另一方面依然在曹元珠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并掌握了《黛玉悲秋》、《宝玉探病》、《游湖借伞》、《昭君出塞》、《凤仪亭》、《矬大姐》、《拙大嫂》、《两头忙》、《王二姐思夫》和《马前泼水》等传统节目。专业基础也因之愈加深厚。
为使自己的修养更为全面,李玉萍在本团弦师赵学义和韩宝利等老艺术家的精心点拨下,学习编曲和创腔技巧,艺术上突飞猛进。她在演出中通过反串演唱单弦牌子曲、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和天津时调等曲种形式的节目,对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表演更加富有韵致。2002年,她在职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大专班,继续进修传统曲艺的演唱技巧。
2005年,李玉萍被评为“天津市文艺新星”;2006年初,她被选送参加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河南坠子优秀表演人才研修班。在同辈演员中,李玉萍不仅刻苦勤奋、专心敬业,而且嗓音甜润、天赋极佳。河南坠子的演唱因为吐字发声遵循的是河南方言,发音落地有声,音节顿错婉转。即使女声唱来,也有一种沉郁和刚迈之气。如果自身条件欠佳,或艺术修养不济,女演员的演唱极易给人弓满箭弯的憋屈和紧促之感。但李玉萍的河南坠子演唱,气息松畅,行腔自如,峻拔而不显疲累,婉转而不觉滞涩,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俨然大家风范。如能坚持下去,并从表演技巧到节目积累继续推陈出新,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