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德科技合作:文物修复保护显成果

2006-04-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王怀成 我有话说
中德科技保护文物合作成果展4月20日在德国波恩市开幕。陕西省文物部门带来了220件通过中德合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修复和保护的文物。这是中德两国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文物保护的一个成功先例。德国政
府和科学界上千人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展品,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中国与德国从1989年就开始了文物保护方面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当时德国派遣了一个由著名考古学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并促成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的合作。德方投资购置了最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建立起一座中国国内最大的现代化文物修复和保护实验室。美茵兹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文物修复中心,该馆派遣了经验丰富的文物保护专家来到中国,传授德国现代化的文物保护技术及理念,特别是金属质文物、琉璃质文物保护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中德专家共同合作15年来,修复和保护了大量的中国珍贵文物,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及鎏金青铜器珍贵文物;茂陵陪葬墓出土的汉代错金铜车马器、鎏金铜车马器、错金铁器及铅器;北周韦氏家族墓葬出土的墓室壁画、错银铁器、铁器和铜器等等。在德国考古专家的帮助下,秦俑的彩绘保护和修复、土遗址保护、石铠甲修复和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搞清了兵马俑的彩绘有机底层材料由生漆制作,并在紫颜色层中发现了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硅酸铜钡颜料,弄清了彩绘的剥落机理,创造性地研究出了两种相当有效的保护方法,成功地保护了秦俑二号坑、百戏俑坑和K―0006号坑出土的多尊彩绘俑。两国科学工作者成功地揭展了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绸包块中的五件唐代皇家丝织品,使精美绝伦的唐代皇家服饰在封存了近一千年后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德两国在考古领域合作15年里共修复保护了包括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丝织品及鎏金青铜器等数千件(组)出土的珍贵文物。它为研究汉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农业、吏制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并且填补了文物保护界的空白。

中德双方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已进行了15年,两国科技工作者一直遵循彼此尊重、友好协商的原则,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着密切的沟通与探讨。在此次展览会上,中德双方进一步确定了共同的合作项目,决定加强和开展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对陕西境内唐代帝王陵进行勘测,明晰帝陵的范围、布局及内涵,继续对金属文物和丝绸进行修复保护。

中德双方在考古方面的合作已成为架构中德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这一成功的合作必将载入中德两国考古界的史册。(本报柏林4月2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