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袁熙坤:我的雕塑是有体温的

2006-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田呢 我有话说

时隔几年后的今天,再次拿出哥伦比亚工艺作品展的绿色宣传册时,我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激动和兴奋。那次展览的展品有400多件,以家具、装饰、器皿为主,全面介绍了哥伦比亚的风貌与民俗。那是我第一次走进金台艺术馆。没想到今天

坐在我面前的,就是这座艺术殿堂的“看门人”――袁熙坤先生。

春意盎然,记者如约来到与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相邻的金台艺术馆。典雅的五台状外型,错落的五座金字塔式屋顶象征着金、木、水、火、土。这座由袁熙坤筹资兴建的艺术馆自1997年6月建成开馆以来,每年都要举办数十次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馆外湖畔绿树成荫,馆前的海棠花烂漫明媚、楚楚有致。袁熙坤的雕塑作品摆放在绿地上,不时有小孩在周围嬉戏,快乐而祥和。湖馆之间,是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手栽种的大片松林和外国政要种植的“国际友谊林”。见到记者,袁熙坤热情地招呼到小院里坐下,说是小院,却看不到围栏,这点颇让我有些意外。

“全世界的秒表都是一致的”

谈到还有800多天就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袁熙坤兴奋起来。“最近一直在忙有关的事情”,“进入新世纪,北京选择了最好的历史契机承办奥运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奥林匹克精神,是通过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竞赛,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全世界的秒表都是一致的,奥林匹克是最公正、最阳光,最直接体现真善美的事业。而维系这个事业经久不衰的精神,就是顾拜旦先生和萨马兰奇先生倡导的‘体育加文化’精神。”

刚刚在北京金台艺术馆落成的顾拜旦、萨马兰奇铜像是袁熙坤近期的作品。落成仪式上,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专程赶来参加,并亲自为两尊塑像揭幕。铜像栩栩如生,立体的皴法营造出斑驳、沧桑的历史感,洗练而厚重,将两位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形象和气质生动地再现出来。萨翁当时抚摸着顾拜旦雕塑的膝头说:“雕塑的手法和风格是很有特色的”,然后邀请袁熙坤将铜像复制一份,送往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而萨马兰奇先生的半身塑像,袁熙坤将以全国政协书画室雕塑工作室的名义赠送给萨翁。萨翁是中国的老朋友,他和袁熙坤都属猴,两人的友谊从1993年袁熙坤第一次为其画像开始。那时的萨翁对中国文化已经非常了解,所以袁熙坤见面时就给萨翁作了一揖,开玩笑地说因为他是“猴王”。

目前,袁熙坤还担任着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一职,为此忘我劳作并慷慨出资百余万元。谈到这次大赛,袁熙坤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中国是雕塑资源大国,在奥林匹克的良好历史机遇下,中国雕塑可以走向世界。”

“体育与文化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奥林匹克是最大的交流平台。”此次大赛的17位评审委员中,国际专家占到三分之一,其中不乏来自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雕塑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的专家。他们对国内的雕塑给予好评。评审过程是“阳光的,不交头接耳的,就像评审跳水、体操一样,打分然后做最后的总和。”评委们对82个国家1000多位雕塑家的2433件应征方案进行了评选,选出了386件(组)入围方案,其中290件(组)优秀方案计划于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开始全国巡展。明年2月还将精选110件作品在国际巡展。这些作品将成为奥运场馆和巡展城市的标志性景观雕塑。年逾花甲的袁熙坤目前正努力通过民间组织联系,让巡展走向台湾,他将这形象地比喻成“像太阳东升一样合理,婴儿落地一样合情。”“希望台湾人民与北京人民一同分享中华民族的快乐,我想广大的台湾同胞都将欢迎巡展在那里举行。”说到忘情处,袁熙坤早已忘记筹备大赛的疲惫,眼里满是期待。

袁熙坤为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帕德莱夫斯基所做的塑像,得到了波兰的肯定。波兰国会议员卡拉马伽代表波兰文化部向袁熙坤授予“波兰文化功勋章”,并对他在传播波兰文化和增进两国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说,波兰政府也会努力让更多波兰人了解中国文化。“奥运会的精神核心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全人类兼容并存,以不断构建和谐的人类文明。帕德莱夫斯基的雕像,就已经传达出了这种人类和谐的精神。”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林匹克文化及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这样评价。

袁熙坤和他的雕塑,成了宣传中国奥运的使者。

“我创作的雕塑是有体温的”

“我们要熟悉各种知识,但是以一种知识认识世界。”袁熙坤在草地上边走边说,“任何一个公民除了有满腔的热情,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才能和谐。就像一个著名的诗人,到了国外不掌握该国语言,情形是尴尬的。有激情,记忆力才会倍增。没有完善、健康的思想感情,产生不了真正的个性。我理解艺术家躲在象牙塔里,在有限的画幅上,以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地表达自我的做法。但是,我更主张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回报社会。只有跟群众最关注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创作的天地才会更加广阔。我认为我属于后者”。

袁熙坤1944年出生于彩云之南的国画世家,父亲是著名花鸟画大师袁晓岑,他自小便浸润在艺术的氛围之中。他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袁熙坤很幽默:“很简单:因为交不出算术作业。达尔文不是说过吗,一种机能减退了,另外一种机能可能相对就增进了。”袁晓岑先生曾回忆青年时期的爱子学绘画的情景:那个时候,有间小屋子,他一起床就坐在那临摹,直到大人喊他吃饭,吃完了又来临,直到晚上休息。手上满是老茧,很是用功。

父亲创作雕塑,袁熙坤就是父亲第一线的小工。这些实践使他受益匪浅。18岁的时候,他进入艺术学院附属中学。当时有个难得的机会,有一批搞创作的同志要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搜集素材、体验生活,袁熙坤就背着画箱跟随他们离开了学校,一走就是一年。他作为搜集动物标本的助手,成了一名捕蛇者,捕蛇有危险,但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对自然界生物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认识,激发了他热爱大自然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其后他长年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与花鸟虫兽为伴,在金平县苦聪山寨与少数民族兄弟为亲,在橡胶厂与工人师傅为友,这是袁熙坤人生道路上难得的经历。劳动之余,他不忘伏案翻阅大量书籍,画了大量写生作品,积累了创作素材。

1985年旅居东京后,袁熙坤因为绘画的造诣和特色,成了日本美术家联盟中的第一个外籍理事,作品多次出现在日本展览会上。一位日本政要曾对袁熙坤说:“袁先生,你入日本国籍吧。”袁熙坤答道:“我不当‘中村熙坤’。”

袁熙坤以人物肖像和动物表现享誉国内外。他创作的肖像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我画得很自信,人如果没有自信就完了。自信怎么来?如果你不掌握一个人额头的倾斜、眉宇的微坡、耳廓的转折,只有激情是没有用的。”自1991年起,他先后为152位国际政要写生,创作水墨肖像画,并得到他们的首肯,这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以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也成为第一位在联合国大厦举办个人画展的亚裔油画家。

寻求创新的袁熙坤通过雕塑创作释放出更多的激情和能量。“我创作的雕塑是有体温的。如果激情、新鲜感会随着深入刻画而衰减,我宁愿让雕塑停留在习作状态。”袁熙坤先后应邀为50余位世界著名历史人物塑像,被誉为“从平面到立体的肖像使者”。他的作品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获数十个国家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和“总统骑士勋章”。今年二月,俄罗斯向袁熙坤颁发“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证书。谈到这项荣誉,袁熙坤坦言自己虽然做过一些俄罗斯名人的塑像,但依然感到意外。让他特别惊喜的是,多年前他曾做过罗马尼亚著名画家科尔内留・巴巴的雕像,巴巴也曾获得过这个称号。“他得到了,你得到的就是他得到的。”俄罗斯大使指着袁熙坤所做的巴巴的雕像说。

上世纪50年代是袁熙坤在艺术上蓬勃成长的时期,那时的他像海绵一样,大量吸收了来自法兰西、意大利及俄国的文化。斯塔索夫、契诃夫的文学作品,保罗丁、李木斯基、科萨可夫的音乐……“我在西双版纳像鲁滨逊一样流浪当捕蛇者时,膝头放的也正是这些书,”袁熙坤幽默地说。

“如果有天国,米开朗基罗说他希望去做
一名称职的画师,那么我要去做助手”

“孤独而忙碌的人”是袁熙坤对自己的评价。“孤独是宁静而找到自我,我的纸张和泥巴都是相对被动和静止的,创作时,常与我打交道的不是活物,在自己的王国里我是安静的。但是我又是忙碌的,我是个导演,赋予了它们很多东西,变成理念。”停顿了一下,袁熙坤微笑着说:“我对我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最满意现在的生活。工作充满兴趣,生活就是天堂了嘛。”他表情里充满了宽慰和满足。

“以我有限的财力、无形的才情塑造我敬仰者的丰碑”,可以算是袁熙坤的人生信念。“艺术是直观的,科学才是分析,造型艺术家不能矫揉造作,要简明率真,我的标准是‘专家点头,群众叫好’,我不愿意沦为皇帝新衣的裁缝。”

袁熙坤对未来充满期望。“未来是不讲情面的,所以要适应。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我就对大自然多一些感激,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少一些给它添麻烦。”

当记者问到什么是他想尝试一下的事情时,袁先生喝了口茶水,望着远方说:“如果有天国,米开朗基罗说过他希望去做一名称职的画师,那么我要去做他的助手。”

艺术家强调个性,相对独立,而袁熙坤的朋友众多。“工作中我基本上都是相对独立地创作,但是生活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想了解事物,用立体的眼光看待它们就会更全面,所以不要用一个人的眼光去衡量。不只是同行之间的交流,甚至园林家、哲学家、表演艺术家、理论家……他们都是优秀的多面折射体,既可以产生共鸣,也可以因为观点的不同产生火花。要记住博采众长,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做起来是自己的。”

“平衡才是最美、最永恒的”

袁熙坤不仅钟情于艺术事业,而且酷爱中国文物。每次在海外看到流失国外的珍贵文物,他都备感痛心。从1992年起,他先后四次将上千件流失海外的文物重金收购回归故里,藏品里不乏珍品。齐白石、徐悲鸿的书画,新石器时代甘肃半山、马厂类型双耳彩陶壶,战国青铜剑,汉代绿釉陶器,西汉整套十二生肖陶俑,宋代暗刻菊瓣纹龙泉窑碗,元代钧瓷碗和内地罕见的、明末输往欧洲和东南亚的八开光花鸟纹青花瓷盘等,许多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上那些生动的图腾、浅浮雕都是值得参拜学习的啊,它们简洁、典雅、生动,具有造型艺术审美里所有好的东西。更何况收集它们对年轻人也可以进行教育。”谈到金台艺术馆,袁熙坤一笔带过:“这里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我只不过是个‘看门人’……”

1991年安徽发生洪灾,袁熙坤率先向灾民捐献万元美金,并赴重灾区为灾民写生造像。2004年初亚洲海啸,袁熙坤创作的“神峻呈祥”雕塑成为第一件捐献品。他还曾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治理被污染的三大高原湖泊,其中抚仙湖和夜郎湖成效显著。

他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的昆明,是一个空气清新、鸟声不绝、水清鱼跃的迷人世界。“如果当时生态被破坏得那么严重,儿时的我就不会那么痴迷大自然了。我也去过一些鲨鱼都不咬人、和水母接吻的仙境般的地方,但是一旦它们被人为地过度开发,破坏掉,那么这些最初认识并宣传它们的美的人,也许就是罪人了。人对大自然的索取不要太多,要采取相对低消耗的态度,不要肆意地显示占有的能力。”似乎思考了几秒钟,袁熙坤感叹地说:“人啊,最大的能力还是奉献。人对自然的占有是有总量的。平衡才是最美、最永恒的。”

黑白筷子的创新

金台艺术馆举办的多数活动,属高层次的民间外交活动,接待的主要客人是各国驻华大使、参赞等外交官员。如何既确保餐饮卫生安全、让外宾吃得放心惬意,同时又宣传中国的食文化?这是金台艺术馆开馆时就遇到的问题。为这样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袁熙坤特意调查了北京许多涉外单位,分析中西用餐方式的长短处,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对外宾的餐饮接待,以宣传中国传统食文化的中餐为主;为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对中餐中欠卫生的用筷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他从钢琴的黑白键想出了一个点子:用餐时,在每人面前放上黑白分明的两双筷子,黑的作公筷,将菜从盘中夹放到自己的食碟里,再用白筷子从食碟里将菜送入自己口中。为了让用餐者记住黑白双筷的用餐方式,他还为此创了个词,叫做“黑夹白吃”。而在袁熙坤的饭桌上,每次用餐,他都上一碟野菜“仄耳根”,那是家乡特有的清凉小菜,“好吃这一口,有瘾、有味。”袁熙坤惬意地说。

访谈间,能够看到一个男孩时不时地用手机联系着雕塑大赛的事宜,言谈间是比同龄人更多的成熟。他是袁熙坤17岁的儿子,会多国语言,还是全国2005年度15岁至17岁年龄组仰泳全能冠军。谈及对子女的教育,袁熙坤形象地比喻为“老猫教小猫捉老鼠,母猎豹教小猎豹捕猎。”他认为,首先要教给孩子生存、竞争的能力,根据孩子的特色而不是固定的模式进行教育,否则,留给他的东西也许会是他前进路上的包袱。“所处的社会不同,但基本的真善美没有变,不要影响孩子自己去处理事情,遇到事情知道怎么处理,这就是能力。”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找到完成自我的道路。要敬人畏天,常怀感激之情,即便是万物兼备,也少索取,多奉献。这样,在大自然和国际文化的天地间,才会给人快乐。”袁熙坤如是说。

人物小传

童年乐趣――袁熙坤自画像。

袁熙坤,1944年6月生于云南昆明。1961年至1964年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附属中学。1965年至1966年任云南省军区文化部美术特邀创作员。1966年至1969年任昆明幻灯制片厂美术编绘员。1969年至1972年任昆明橡胶厂工会美工。1972年至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绘画技师。198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5年旅居日本,加入日本美术家联盟,成为日本美术家联盟的首位外籍会员。1994年成立北京怡苑文化艺术促进会,任会长。1995年自筹资金创建金台艺术馆。1999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受国家邮政局委托,设计《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在全国发行。应邀在德国柏林博物馆举办“人与自然”个人画展,轰动柏林。2005年8月8日,作为“北京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的倡导者,被推举为组委会主任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八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国文化部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东方美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委,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委;现任中国雕塑学会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鉴定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总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北京大学文博院顾问。

成果解读

袁熙坤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从海外收购上千件珍贵历史文物回国,自筹资金创建我国最大的民营博物馆――金台艺术馆。组织承办“印度国庆日招待会”、“白俄罗斯美术作品展”等百余次文化活动,得到外交部和文化部的肯定和表彰。应邀为百余位国际政要写生创作水墨肖像画,并获被绘者签名首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德国柏林博物馆举办“人与自然”个人画展;出版有《熙坤速写》、《怎样画动物》、《“肖像外交大使”――袁熙坤的艺术及社会活动》等。应邀塑造五十余位国父级世界著名人士,被誉为“从平面到立体的肖像使者”。袁熙坤的世界名人雕塑被一些国家博物馆、广场收藏和安放,得到有关国家总统和其他政要的重视,并得到波兰、白俄罗斯等十余国总统授予的最高荣誉勋章和文化部门颁发的权威艺术奖章。1991年因热心公益事业及积极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获台湾《商业周刊》文化交流奖。2006年2月15日,荣获俄罗斯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这是俄罗斯美术研究院首次向中国艺术家授予此项称号。2006年4月18日,荣获民政部颁发的“2006年度中国慈善排行榜・十大慈善家”荣誉称号。

人物影集

1972年和父亲袁晓岑在一起。

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西双版纳。

2000年向古巴卡斯特罗主席赠送作品《山君造像》。

2004年所做顾拜旦雕像。

和奥运小使者在“100+1,我们的梦”雕塑前。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回声

熙坤贤侄:很高兴看到你有那么辉煌的成就。人物雕塑抓住了人精神的深刻内涵,十分传神。我感到非常欣慰。

――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他用超凡的能力从平面到立体,将历史文化名人和国际风云人物作为塑造对象,为雕塑艺术开辟了一块走向世界的广阔天地。

――程允贤(中国雕塑学会会长)

以神写形,以意取情,妙趣天成,浑朴自然。

――王克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世代居住在云南的30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袁熙坤的朋友。袁熙坤自小便是吃多民族艺术之乳长大的。各有特色的各民族文化集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袁熙坤把这种特色化的绚丽,加以自我风格化的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是颇有贡献的。

――娄晓琪(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