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大学的重要使命

2006-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振国 我有话说

王建国,男,1978年10月至1983年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在清华大学团委工作,1984年至1986年在清华大学社科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1998年在教育部工作,曾任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副司长。2004年5月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大学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担负着传播知识、保存知识、创造知识的使命,不断地通过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引领社会进步。可以说,创新是大学命题中应有之意。”这是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前不久在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感言。

自主创新:大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建国书记说,高校拥有齐全学科、精英人才、先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大量的科技信息,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潜力。目前,高校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06人,约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50%,2005年新增中科院院士中近55%来自高校。如此高比例学术、科技界“泰斗”们身居高校,必将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使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正逐渐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在为社会提供知识、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以及吸纳社会特别是企业创新资源方面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交通大学原是铁路行业院校,如今适逢铁路跨越式大发展,学校主动发挥学科和专业的优势,为铁路大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人才、技术支持。如在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实现国产化等铁路发展重大专项中,加速推进了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他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是不具备强有力的自主创新实力,甚至于有些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而大学则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和研发平台。国家应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减少重复建设,重点发挥好大学既有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的优势,加大对大学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大学自主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王建国书记认为,实施自主创新,关键要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机制体制创新上下工夫。这是大学自主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核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应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交通大学努力使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重视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注重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在与企业、社会联合培养学生,引导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接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使产学研合作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相继与各大铁路公司和北京大型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学生实践基地;开放学校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企业需求,自主进行创新设计与实验;在学校科研基金中增设了学生创新专项基金;同时,学校发布本科生、研究生论文选题指南,引导学生直接参加重大科研课题,或自主选题独立承担科技创新、科研攻关等项目。

――创新平台的建设是重点。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将平台建设作为主要切入点和抓手。要按照顶层设计、分层实施的原则,建好平台。学科是高校培养人才、产生科技成果的共生土壤,高校要负起自主创新的历史使命,必须强调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显露出的学科汇聚新动向,要求必须变革当前高校学科设置和运行机制的弊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评估单一学科多,评估学科群和多学科融合少;低水平重复设置较多,高水平学科少;科技人员单兵作战多,团体协同攻关较少等等,这些弊端势必影响和阻碍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校必须抓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构筑自主创新的大平台,加速形成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机制体制的创新是关键。首先是科技体制创新。形成鼓励科研团队合作的机制体制,改革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与相互促进。完善相关科技鼓励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支持教授自由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激发教授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教授将经费和精力更多投入到创新平台的建设中。其次是人事制度改革。重点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的机制体制,组建创新团队。王建国书记建议,改革考核办法,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重点考核个人到以考核个人为基础重点考核团队转变,从重点考核量到以考核量为基础重点考核质转变,鼓励教师参与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建设,鼓励集中优势力量,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出大成果。第三是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要鼓励创新,营造崇尚学术的氛围,倡导文人相亲,宽容失败,防止急功近利,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汇聚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