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领略数学的和谐之美

2006-0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蕾 我有话说

北京大学“几何分析”创新研究群体是一个极具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研究团队,除了一些资深专家外,其他成员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数学家。他们用几何的方法研究分析问题,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相互交叉、联系,在多个重要的方向取得了丰富与杰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肯定。群体成员有:丁伟岳、田刚、张恭庆、刘嘉荃、蒋美跃、王长平、朱小华、史宇光、王保祥、范辉军、戴波。
一群在数学王国辛勤耕耘、孜孜以求的人

数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正因为它的古老和深奥,创新在这一领域才显得尤为不易,才会有众多爱好者为了梦想而不畏艰辛,甚至不惜耗尽毕生的心血。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就有这样一群受兴趣与责任双重驱动,在数学王国辛勤耕耘、孜孜以求的人。

“几何分析在国际上很受重视,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数学领域。最近,著名的庞卡莱猜想被一位俄国数学家验证了,他利用的正是几何分析的方法。”学术带头人丁伟岳一语道破了创新群体研究方向的理论意义和重要性。

2004年1月,以丁伟岳和田刚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科研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使这个本来实力就很强的团队如虎添翼,在几何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显著:2004年度,创新群体共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朱小华与他人合作,对一类Kahler流形获得了Kahler-Ricci孤立子存在的充要条件――这是关于Kahler-Ricci孤立子研究的一项突破性工作;2005年度,创新群体共发表SCI论文11篇,另还有已被接受即将发表的SCI论文3篇,其中张恭庆与刘嘉荃继续在极小曲面的Plateau问题的热流方法研究上有一定进展;2005年度,朱小华由于其在对Kahler几何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并荣获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2005年ICTP奖。

与几何分析讨论班一起成长

创新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张恭庆院士主持的一个非线形分析讨论班,成员有丁伟岳、刘嘉荃、田刚、蒋美跃等人。当时,几何分析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讨论班的兴趣主要在非线形分析,特别是临界点理论及其对偏微分方程的应用。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张恭庆、丁伟岳、田刚的带动下,讨论班的兴趣更多地转向了与几何问题有关的分析问题,并更名为“几何分析讨论班”。从创办的那一天起,讨论班每周一次的学术活动几乎是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到今天,为几何分析在我国的成长和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初办讨论班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一些有志于数学研究的年轻人可以从讨论班获得最新的问题来源、同行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这些活生生的信息不可能从课堂和书本上得来。”丁伟岳介绍说。

从1992年开始,史宇光就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参加讨论班的活动,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创新群体的一名骨干成员。对于讨论班,他自然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尽管当时对讨论班不少讲座的内容都似懂非懂,但我感觉自己从讨论班这种学习与交流的形式中获益匪浅”。

创新群体形成以后,讨论班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了,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田刚院士主持的面向全国研究生的暑期特别讲座,专门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来讲课和作报告,几何分析方面的课程自然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讨论班的每次讲座都有二三十人参加,其中既有北京大学的师生,也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院校的数学爱好者。“对于数学讲座来说,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如果没有创新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在以前,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史宇光肯定地说。

中国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大家

共同的献身数学事业的理想、良好的学风和敬业精神,使创新群体能够从容、冷静地面对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潜心于孤寂的数学王国。在这方面,学术带头人丁伟岳和田刚以身作则,为群体成员树立了榜样。

丁伟岳认为,作为一名学术带头人,首先自己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否则就不能卓有成效地指导年轻人进行创新研究;在道德品质方面,学术带头人也应当起到表率作用,否则就不能将周围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自张恭庆院士主持工作时起,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就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从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发自内心地为其他成员着想。现在,这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创新群体的另一位学术带头人田刚被学术界公认为国际几何分析领域的领袖人物。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尽管很多时间在国外,他仍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与群体成员合作,对年轻人悉心指导。朱小华、史宇光等年轻人能迅速成长为创新群体的学术骨干,就与他的指导和帮助密不可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群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两年前加入群体的两名年轻成员范辉军和戴波迅速地成长起来,特别是范辉军,目前他与别人合作,在Witten提出的Spin曲线的模空间理论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关于Martin边界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博士毕业来北大做博士后的刘清越,年仅23岁,在丁伟岳和李嘉禹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已被国际著名的Invent.Math.杂志接受发表。

“中国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大家,他们眼光敏锐、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看问题准确,可以带动更多的数学苗子更快地进步与成长。”丁伟岳说。目前,创新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在朝着出一流成果的方向而努力奋斗。“希望经过若干年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学家和一批世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丁伟岳的一席话不仅表达了创新群体所有成员的崇高理想,也道出了中国数学界乃至全体中国人的美好心愿。

张恭庆(中)、丁伟岳(右)和田刚(左)无疑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几何分析”创新研究群体正向着国际一流的水平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