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名士兵的爱

2006-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路庆和 李俊琦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我有话说

他见义勇为,从冰水中救出5名群众,谱写了一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赞歌,他的事迹受到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他被青岛市授予“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他就是华阴兵器试验中心三期士官薛北方。

英雄的义举虽然发生在瞬间,在这光芒四射的瞬间背后,还有着一串闪

光的足迹。

爱民如亲人

让我们先把时空回转到3月12日的山东胶州。

当天清晨,这里突降大雪,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6度。中午时分,正在休假的薛北方乘出租车回家途中,突然看到一辆车由于车速过快,撞树翻入了路旁四五米深的排水沟中。薛北方当即让司机停车,跳入沟中展开营救。

由于事故车辆四轮朝天,车体严重变形,车门无法打开,施救难度很大。沟中1米多深的污水正通过破裂的车窗不断涌进驾驶室,被困车内的5名群众生命危在旦夕。薛北方用力砸开玻璃,冒着凛冽的寒风,先后数次往返岸上和沟中,把受伤群众一一营救上岸,并送上了救护车,自己却累得数次瘫坐在地。

薛北方的事迹一经传出,在他的家乡山东胶州和部队驻地陕西华阴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远隔千里的两地同时掀起了一场向薛北方同志学习,争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的热潮。

薛北方部队驻地地处西北,群众生活相对比较贫困,他视群众为亲人,被称为“爱民模范”。经过11年的军旅生活,他和人民群众结下了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他为老百姓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2名学生攻读学业,每逢单位组织捐款献爱心等活动,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几年来,先后为西部大开发、保护母亲河和资助驻地失学儿童捐款1100多元。用他的话说:“能为人民群众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爱军情真意坚

薛北方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1962入伍的一名老兵,大伯、二伯分别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叔也曾长期在部队服役。小时候,长辈们经常给薛北方兄弟三人讲战斗故事,军人不怕牺牲、保家卫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在薛北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95年,刚满18岁的薛北方也毫不犹豫地报名来到了部队。

入伍后,薛北方刻苦学习,严格训练,很快掌握了业务知识,成为了业务骨干,并考入了解放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毕业时,他放弃了到大城市和回青岛在父母身边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华阴兵器试验中心弹药库。

在库里,薛北方担任保管员,从事弹药收发、管理工作。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复杂,一旦出现失误,很有可能在试验中造成伤人亡人的严重后果。薛北方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出入库的每一发弹药都不厌其烦地认真核对,并定期检查库存弹药状况。几年来,他累计收发弹药10余万发,无一差错,并对库房中存放的弹药型号和状态了如指掌,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弹药库的“活电脑”。

在部队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下,薛北方平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在关键时刻不乏英雄之举,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总能够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2003年5月,中心开展大规模废旧弹药销毁工作。在弹药库某库房中,存放着数量种类众多、生产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待报废弹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这些弹药金属弹体都已经生锈,木质部分则严重腐朽,弹药极其敏感,危险性极高,哪怕是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引发爆炸。面对可能发生的生命危险,薛北方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向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第一个进窑洞用手抱出危险品。为便于集中销毁,他又亲手将雷管放进盐水中进行分类捆绑。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这批危险性极高的弹药被成功销毁。

因工作成绩突出,入伍11年来,薛北方先后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和优秀库房保管员,2000年荣获嘉奖一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