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人文学者之一,其道德文章、学品人品已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那么,季羡林先生何以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蔡德贵先生在推
古今中外历史上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除了他自身的禀赋、后天的勤奋努力外,良师益友的影响无疑是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季羡林先生也不例外。当我们钦慕季羡林先生所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时,不要忘了那些曾经对季羡林人生起到过重大影响的师友们。这些师友,都是一些在中国学术史或思想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重大影响的响当当的人物。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一生中能够遇到那么多学术大家与思想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大家的言谈举止、学品人品在季羡林的人生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先生除了季羡林提到的在他一生中对他有教导之恩和知遇知恩的六位恩师―――陈寅恪、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胡适、傅斯年、汤用彤外,还有一连串响亮的名字:王寿朋、胡也频、李长之、何思远、林庚、胡乔木、乔冠华、朱光潜、郑振铎、吴宓、冯友兰、臧克家、沈从文、老舍、梁实秋、金克木、李玉洁、饶宗颐。季羡林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学贯中西、扬名中外的学界泰斗,其人生经历离不开许许多多师友们的教导、帮助与呵护,如果没有鞠思敏、王祝晨、王寿朋校长的指点,从小顽皮不化、野性不改、胸无大志的季羡林可能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教诲,少年时期的季羡林培养了对国文的浓厚兴趣,这一兴趣影响了他的一生;正是有了叶公超、吴宓、冰心、朱光潜、郑振铎等众多先生的影响,季羡林在清华大学就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并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正是有了冯友兰先生的斡旋与帮助,季羡林才有机会走出国门,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真正走上了学贯中西的学术道路;在德国的十年,正是有了瓦尔德施米特、西克、布劳恩等教授的引导和教诲,季羡林才真正步入了梵文、吐火罗文的世界,并把这种濒于消亡的文字带到了中国;正是有了陈寅恪的提携和推荐,季羡林得以在留德十年后于1946年顺利进入北京大学任教,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北大,至今已近60年。可以说,没有这些师友教诲、提携和帮助,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季羡林。
案头这部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著作,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没有谨严系统的逻辑结构,它声情并茂、徐缓有致、娓娓道来,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到了季羡林人生的另一个世界,为我们了解季羡林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它以时间为顺序,通过一个个曾经对季羡林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师友,将季羡林近百年来的坎坷经历及心路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季羡林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巨大的魅力,真乃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书中汲取到人生的真谛和思想的智慧,这或许就是本书的真正魅力、价值之所在。
《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蔡德贵著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