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了题为“百花芬芳”的“明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演出周”。此次活动通过传统和现代的多种题材,以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弘扬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价值,内容充实,风格鲜明,深具感染力,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新世纪新时代,如何使文艺工作服务于社会
在根本上,文学和艺术都是关于“人”的学问,都是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讲述人生的故事,阐述人生的哲理,探索人性的奥秘。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和精神世界,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文艺作品也就会变为无关痛痒、毫无意义的废品。因而,描绘每一时代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褒贬每一时代道德状况的优劣,乃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特别是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和进行道德教育方面,文艺工作者拥有无比灵活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更应主动承担起分清美丑、辨明荣辱的社会责任。
要扮演好这样的社会角色,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明确自身工作的目的,并为此积极探索,亲历亲为。六十多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曾讲:“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到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时至今日,同样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付出智慧和汗水。当前,一些文艺作品对现实漠不关心,对民生毫不在意,凌空蹈虚,光怪陆离,一味炒作,混淆荣辱,丢掉了本身应有的价值关怀和道德使命,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厌烦和不满。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才能发现好题材、创造好作品,才能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心。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讲的:“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毫无疑问,我们的文艺作品只有切实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才能营造出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的好局面。
取材于民,服务于民,表现生活的酸甜苦辣,表达群众的喜怒哀乐,这是我们的文艺作品能够真正发挥社会影响力的法宝所在。尤其对于道德教化而言,生动活泼、切近现实、贴近人心的作品,才会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影响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积极作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这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以及整个文艺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