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制约因素,而其中资源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约尤为突出。为了解决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面向国际与国内这两个市场、两种途径就是我们最现实的选择。从国内来看,我国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资源等,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然而,西部地区虽然
由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教授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已完成了课题的研究任务,并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西部地区的现实区情为出发点,借鉴了国外落后地区开发的有益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该书在相关理论研究中,以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该书通过对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证,提出了要树立新资源观的见解。在传统观念上,往往把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代名词,把它等同于生产要素或者原料。作者提出,新条件下的资源应该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一切直接或间接参与决定某个经济单位的生产可能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总和。这个定义囊括了所有新发现的现代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和效益要素。资源的属性包括使用价值、相对稀缺性、可选用途、时空条件性和范围扩展性。根据资源的根本形态和属性的差别,可以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含空间资源)和社会资源;根据资源性能和作用的特点,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资源包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等,缺乏它们经济将陷入停滞。社会资源包括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区位资源等。作者认为,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大资源观、自然资源的价值观和前景观、自然资源利用的辩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等。
该书还借鉴国外生态占用理论,然后分别对人口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承载力概念。承载力概念首先出现在生态学中,后来这一概念被人口学、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采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定量评价指标。本书中的环境承载力,作者主要采取生态占用的核算方法。在大资源观下,资源的涵义已经广义化了,它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包含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各种资源条件对承载力的最终影响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向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尤其是当某种资源达到其承载极限时,其它资源的支撑作用会骤然下降。此时承载力水平遵循短边原则,即单纯某一类资源的突出表现并不会导致人类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受条件最差的资源制约。作者认为,各种资源之间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承载力水平的增长,才能有助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该书还结合西部地区的现实,着力探索了新形势下西部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作者对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西部大开发存在许多机遇。在分析了西部开发内外部的优劣势后,本书提出西部开发要走经济发展绿色化、产业发展特色化、人力开发优先化和开发开放一体化之路。这些设想比较符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期望本书的出版能为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