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附丽”现象与经济“造极”

2006-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文毓 我有话说

大自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仿生技术就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回报之一。由此,思考自然界的“附丽”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将大有裨益。

科学实验表明: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即使水汽

含量达到300%,水汽也不能凝结;而若空气中有凝结核供水汽附丽,则水汽含量达不到100%也能凝结成小水滴。事实上,那滋润大地、使地球表面生机盎然的一场场降水,实有着凝结核的汗马功劳和杰出贡献。

与大气中小水滴的形成相类似,经济活动中也有着大量的附丽现象。例如,在学校周围,就因附丽于学校而形成了由饭店、书店和商店等构成的经济活动“圈”。广而思之,不难发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某一核心――“极”――的周围,无不存在着因附丽而寄生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寄生物”。正如美国学者斯图亚特・考夫曼在《科学新领域的探索》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汽车的到来,使得马匹作为交通工具消亡了。随着马匹同去的,还有马车、马鞭子、钉马掌的铁匠铺、马具店、马具工匠等。随着汽车而来的,有润滑油和汽油工业、汽车旅馆、公路、交通法庭、郊区、购物中心、快餐店等。”考夫曼所列举的事例实际上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经济活动中,“极”生则兴,“极”亡则衰。

谈到经济活动中的“极”,我们自然会想到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最初涉及的是纯粹的产业,而与地域无关,指的是围绕主导部门而组织起来的富有活力且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本身不仅能够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能推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推广到地域空间,认为“增长极”是配置在某一区域的一组扩张性的、且能通过自身影响而引导该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产业,以能带动产业综合体的城市而存在。这样,增长极被当作相关工业的空间集聚,其内涵从增长着的产业经济单位变成了增长着的空间单位――城市或局部区域。故此,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既然在经济发展中“极”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就应该重视“极”之生灭和性质;倘若在一定的区域内无“极”,那么我们就理当实施造“极”工程。如何造极呢?概而言之,可以从下列三方面考虑。

一是适时造极。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每个阶段的经济特征是不一样的。由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转轨期,当是造极的最佳时期。此时造极将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胡佛-费希尔所总结出来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标准阶段次序”――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输出阶段,与罗斯托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择时造极可供参考的坐标。

二是合位造极。从物质形态看,经济增长的极就是城市(镇),所以造极时极址的选择,在空间上就不是随意的,因为城市(镇)在空间上的分布是遵循中心地布局原则的。所谓“合位”,就是指中心地体系中中心地当出现的地方。关于这一点,城市地理学中有着详尽的论述,故此不赘。

三是因地造极。每一个区域,对于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有特定的约束条件。所谓“因地”,就是在特定区域内造极时,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条件而造适宜区域环境之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地制宜。

回顾人类的经济史,事实清楚地表明:经济的发展过程受“两只手”――制度的手和市场的手――的共同作用。如果说造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制度的手在起作用的话,则极成之后的经济“附丽”就是市场的手在发挥作用、产生效应。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适时、合位、因地造极,就是提醒人们在实施经济行为时,要更加理性一些,更加科学一些,以加快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造极”也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法门”。(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