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核心课程属于隐形课程或潜在课程,是指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不具有具体的课程形态,但要统帅和干预所有的课程和课程内容。凡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
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认识构成“个性”的基本要素。这就是“身”和“心”两部分:
身体健康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教育期间,是青少年身体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是主要内容,各个学科中的活动能力训练也是重要内容。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而且要经常训练,反复训练,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不同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
学校教育中,必须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放在首位。在智力因素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作为最高目标。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与现实世界(自然的和社会的)存在着4种必然联系――需要,选择,肯定与否定,顺境与逆境,就产生了相应的4种精神活动能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以及由这些要素综合与升华而形成的情操(气节),这就是非智力活动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首先决定于非智力因素,即学习动力。脑生理解剖学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有4个功能区――感应区,贮存区,思维区,想象区,这就产生了相应的4种精神活动能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由这些要素综合与升华而形成的创造能力,这就是智力活动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动力系统,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
影响个性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人有各种各样的天赋,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个人的最佳天赋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如果这样,我们的社会上就只有人才、天才和英才,而没有一个庸才、蠢才和坏才。但是,天赋只是提供了个性发展的潜能,社会环境才能提供个性发展的现实背景。19世纪法国著名美学家、文学史家丹纳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中国人熟知的成语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天赋是种子,社会环境是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而教育是园丁。个性心理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加工”和“创造”而产生的。而教育在这个“加工”和“创造”的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这“一切人”中,教育者的作用最关键。教育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天赋的优势,又可以控制社会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利用和发挥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而限制和排除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努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不是植物,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弥补教育的不足,克服社会环境中的障碍,甚至能够改变天赋中的缺陷。20世纪世界乒坛名将邓亚萍,因为个子矮,就把低球当高球打,增强了进攻意识,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概,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创造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邓亚萍时代。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的产物,是环境的产物,是教育的产物,更是个人创造的产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