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不可否认,改革
其实,农村文化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并不奇怪。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的欣赏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嗜好和欣赏习惯。加之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冷落就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自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干部兼职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带来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形不足。加之在农村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着“重提高,轻普及”、“重热点,轻基础”、“重比赛,轻活动”的倾向,少数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考核,每年都有拿多少奖的硬性指标,压得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喘不过气来,对日常的农村文化工作只得疲于应付,被动交差。结果,搞晚会,成了拉郎配;办活动,成了大拼盘、贴膏药,演来演去,就是那么几个老面孔和几个老掉牙的节目。如此搞农村文化,难免要走进死胡同,广大农民自然也会厌烦。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避免重蹈这样的覆辙,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气象、新风貌。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更加注重自觉创新,实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手段的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继续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动力。再次,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