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来为技术研发付费

2006-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闻文 我有话说

虽然我国是少数拥有较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但却缺乏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对产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优质企业。尤其在制造业方面,相当数量的国内企业不具备产品创新的能力。这些企业的研发机构要么是摆设,要么干脆不存在。从手机、PC到汽车等等,无论所在行业与规模如何,很多企业拥有共同的特征:除了一块牌子外

仅仅拥有地皮、车间厂房、廉价劳工和销售网络。

不同行业企业的同质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本的高度流动性,一些看似不可逾越的行业界限在我国企业家的眼中完全不成为障碍。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积极支持企业的投资,主动为企业铺路搭桥,打通关节,政府的支持带来慷慨的银行贷款,而国外提供的技术、核心部件和生产线,加上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企业自身的营销网络,使得企业完成跨行业经营这一从无到有的过程可能仅需数月时间。

企业的高度同质化让市场竞争也变得乏味无趣,一种新产品可能仅仅只有下手最早的数个企业获得高额利润,新加入者除了价格外缺乏有力的竞争武器,价格战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也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极度萎缩,在国内如DVD、手机等产品从引入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微利期仅仅1、2年时间。短暂的高盈利期所积累的利润不足以支撑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从产品开发到新产品市场形成的良性循环更无从谈起,而作为固化成本存在的国外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的提供者外国企业,不管国内企业的价格战打得怎样昏天黑地,却是稳坐钓鱼台,财源滚滚。

在无序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中,渴望以技术研发立足的企业将举步维艰。行业初创阶段的任何企业都不得不引进国外成熟技术与核心部件,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会显著提高成本,如果生产产品创造的利润无法覆盖增加的成本,就必须依赖外部的资金支持。这种投入对企业而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首先是技术风险,当今快速的科技和产品更新速度很可能让企业大量的投入变为无效劳动;其次是资金风险,技术研发在时间上存在难以预估性,判断失误可能让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正常情况下,企业家对风险的偏好能够决定企业是选择走技术研发还是直接引进的道路,但在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萎缩,利润空间严重扭曲的情况下,进行技术研发的风险过大,与收益不成比例,因而选择购买国外技术和核心部件的企业占了绝对多数。企业即使手中握有资金,也不愿进行技术研发,宁可选择继续购买技术进入新的行业,或是投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企业,但如果企业不愿投入,那么谁来为技术研发付费?国家显然不可能代替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而一些造成制造行业进入门槛低,进而影响市场利润空间的客观因素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比如廉价劳动力过剩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等。但是作为政府必须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手段进行引导,让阻碍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因素减弱和消除,并尽可能放大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所能获得的效益。就此目的来考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资本跨行业流动,并促进制造业行业内部整合,提升企业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上的平均技术研发成本;其次要尽快解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不统一问题,适当提高制造业关键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抬高纯进口组装企业的生产成本。政府应参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独立研发机构,以独立的研发机构作为融资平台,分散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投入的风险。同时由科技部及相关国家部委建立相关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并成立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为达到一定规模并通过委员会审查的研发机构的贷款提供担保,并提供税收优惠及贷款贴息。只有当中国在制造行业确实出现一批能够不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参与全球竞争的优质大型企业,才能带动我国企业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招商银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