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我国第13届“防治碘缺乏病日”。
今年“防治碘缺乏病日”的主题确定为“普及碘盐十年,人口素质提高”。日前,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11个部门为此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广泛深入宣传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防治碘缺乏病的健康教育,进一步推动消除碘
食盐加碘造福于民
碘缺乏能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俗称粗脖子病)和地方性克汀病等典型病症,导致儿童智力、体格发育不良和永久性障碍,老百姓形容其严重危害,说是“一代粗,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
我国曾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约有7.2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1990年,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消除碘缺乏病的庄严承诺,并推行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国际经验,在食盐中加碘,是最科学、最有效、最简单的补碘途径。1978年起,我国开始在食盐中强制加碘。为确保居民吃上合格碘盐,从1994年起,国家对食盐进行专营管理,使食盐的生产、流通处于有效监督之下。我国规定的食盐含碘标准为每公斤盐的碘含量不低于40毫克。
2005年全国第五次碘缺乏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2%,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已降至5.0%,这两项重要指标均达到国际消除碘缺乏病标准。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我国8至10岁儿童尿中碘含量为246.3微克/升,表明我国人群碘营养水平处于基本适宜状态,而且更趋合理。
有关专家认为,实施食盐加碘防治措施使居民碘营养水平明显改善,其意义不仅仅是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对儿童智力发育的保护,使得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高。2002年,全国相关碘缺乏病监测机构在11个省份中开展了儿童智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省份儿童平均智商在100以下;2005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显示,我国儿童平均智商达到103.5,已处于正常水平。这一威胁我国达数千年之久的因碘缺乏而造成下一代脑发育落后的危险性,已降至我国历史的最低水平。有关盐业专家表示,这是加碘以来取得的成就,是对中华民族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让私盐、非碘盐远离百姓
然而,目前全国各地区间碘缺乏病防治的发展并不平衡。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碘盐防治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东部沿海产盐区非碘盐、工业盐冲击碘盐市场情况时有发生。某些地区还出现了非碘盐的严重反弹,主要原因是私盐冲击食盐市场。
在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的一些小盐场、小盐田,无证照生产加工劣质盐,销往食盐市场,成为私盐泛滥的重要源头。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盐产地,有的农村家庭作坊利用当地盐业资源便利条件,私自开采加工原盐,除了少部分自用外,大部分当做食盐卖掉。不法商贩从小盐田或非定点食盐生产企业购进劣质盐和工业用盐,冒充食盐销往边远农村地区牟取暴利;一些中小城镇的单位食堂、饭馆贪图便宜,使用非碘盐或非食用盐的情况非常严重;东部沿海一些地方居民长期食用原盐,碘盐普及率不高;在西北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群众对碘盐的认识不足,为私盐交易提供了市场。
中国盐业总公司总经理茆庆国告诉记者,经过盐行业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食盐生产流通秩序,从中盐总公司到各省市县盐业公司的经营网络覆盖全国城乡,建立完善了碘缺乏病病情和碘盐监测系统。老百姓对碘缺乏病认识越来越清,食用碘盐的自觉性越来越强,碘盐供应量从1995年的320万吨上升到每年700万吨以上。从2003年起,中盐总公司还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利用碘盐销售环节开展碘盐进万村、进万家、进万店的“三进”健康教育促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