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音码和形码和谐共处为汉语服务

2006-05-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永舜 我有话说

计算机语言是根据拉丁字母设计的,形码和音码都只是到达彼岸的桥或船。彼岸是什么?彼岸是汉语。各种编码的目的,不是代替一个个汉字的书写,而是为了记录汉语的方便。如果把手段当成目的,形码警觉拼音输入

法对汉字形的销蚀,音码警觉形码对普通话语音的销蚀,就永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要记录汉语,必须能读出音并且以词为单位,否则怎么算记录语言?中华民族为了求汉字音的书面表达,走过了上千年的艰辛历程,直至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才获得圆满解决。

在形码一统天下的时候,也曾听到微弱的“拼音输入法”应该成为主流的呼声。由于计算机必须从娃娃抓起,人们发现,小学生就会的拉丁字母拼音,既不用编,也不用猜,也不需要编码,使用的人就越来越多,从星星之火几乎达到燎原之势,对形码构成了威胁。

下面谈谈对《警觉拼音输入法对运用汉字能力的销蚀》一文(见光明日报2005年8月16日)的不同看法。“销蚀”一文认为拼音输入法在同音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形码就解决了,这是个误会。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语义的物质外壳,没有语音作为载体,语义是不可琢磨的。人们接受一种语言首先是从接受语音开始的,而决不是什么字形。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类型(音位)经过归纳只有几十个。几十个音位通过排列组合要构成几千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以供使用,所以语素和音节的撞车是情理之中。从未听说其他语言在同音问题上纠缠上千年而又理不出头绪的。

我们的先人为了区别“同音”的干扰,在字形上很下了一番工夫,使识字的人一看就明白了。试图从字形上解决汉语的同音问题,并未触动过“同音”的一根毫毛,“同音”依然故我。语言问题的“同音”,就要从语言本身入手解决。所谓“同音词”本质是孤立的静止在“音”上的聚合,而在运动的组合使用中的“同音”都是互补关系,各有自己去的地方,即你去我不去,我去你不去,自然分布非常合理。偶有同样的位置,“同音”都到了,意义又无法区别,仍然不必在字形上下工夫,还要在语言上想办法。如kànyuèjù是“看越剧”还是“看粤剧”?改换成“看绍兴戏”或“看广东戏”就可以了。

汉语的历史告诉我们,从文言文的单音节词向白话文的双音节词过渡,解决了相当多的同音问题。随着思维越来越精密,表达越来越准确,双音节词作为语言的基本表述单位还是有同音现象,解决的出路仍然是语言本身。如“销蚀”文举“重点”“终点”,音都是zhongdi-an,其实“重点”、“终点”只出现在孤立的“词典”中,使用时要和相应词语形成线性组合关系。如果是“突出重点”决不是“突出终点”;如果是“到达终点”决不是“到达重点”,语言使用中分得清清楚楚,决不含糊。

至于提笔忘字和写错别字,只要汉字存在一天,这个问题就永远不会根除。古往今来,不管是大师还是平民百姓,谁敢说没有提笔忘字的时候?谁敢说没写过错别字?究其原因,鲁迅说病根在汉字本身,怎么能单单推给年纪轻轻的“拼音输入法”?

在信息时代,键盘输入取代人工书写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是俗称的换笔。刀刻、浇铸、毛笔、硬笔、机械打字,每一次书写工具的转换都是对此前书写对象的“销蚀”,有的“销蚀”殆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可是与此同时也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我们不都是这种“销蚀”的欢迎者和受益者吗?毋庸讳言拼音输入对手写汉字的“销蚀”作用,但同时又有相当完美的补偿。因为输入拼音,屏幕会自动显示标准汉字,反倒不必再担心提笔忘字了,这就永葆了汉字的青春,使之“长生不老”,有什么可“警觉”的?

从农业时代的手写到工业时代的打字,人们对汉字这位老寿星只感到有些“不便”。到了信息时代,人们不但感觉不方便,更有了汉字不能使用的领域,所以人们选择了拼音输入法作为补充。“销蚀”文说汉字的“音”是衣,“形”是身,是不恰当的。如果一定用“衣”和“身”相比,汉字的“音”和“形”应该都是给汉语身上准备的“衣”。衣服不仅有和季节相适应的问题,还有合体不合体之分,人的一生怎么可能只准备一件衣服?

现在,汉字是法定文字,其地位稳如泰山,汉语拼音只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帮助汉字一把,有什么不好?两条腿走路一定比单腿蹦稳当。单音节的文言文用形码输入比较方便,普通话用拼音输入法更加直截了当。有人说不会普通话没法用拼音,其实用了拼音还帮助你学习普通话。如果你的输入不符合普通话标准,显示出的汉字就不是你要求的,还可以反过来逼着你学习普通话。

根据我国国情,音码和形码两种方法和谐共处,实行汉字和汉语拼音都为汉语服务的“一语双文”,共同为汉语(同时也为汉字)服务,应该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语文教学路线。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