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摄 |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即将在这里举行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仪式开始之前,中国军乐队奏起了《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
当时担任指挥的总政军乐团总指挥于建芳回忆说,当中国军乐队进场时,现场严肃寂静,奏响《茉莉花》后,我用余光看台下,很多外宾有喜悦的表现;奏第二段时,中外人士开始打招呼;第三段奏完,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茉莉花》在这个特殊时间、特殊场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特殊催化剂作用。
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1999年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2001年上海APEC会议、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摩纳哥蒙特卡洛上海申办世博会,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优美动听的《茉莉花》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
2005年4月28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南京接见何仿时,深有感触地说,《茉莉花》在世界上广为传唱,影响很大,但很多人不知道何仿是谁。
前不久,在南京军区政治部三牌楼干休所里,白发红颜、精神矍铄、乐观豁达的何仿老人,为记者讲述了他与《茉莉花》的不解情缘。
金牛山下,小战士采摘“茉莉花”
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华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四军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当时,何仿只有14岁,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奉上级命令,何仿随团来到江苏的六合、仪征一带开展反“扫荡”工作。时值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不久,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指示剧团要响应毛主席号召,搞民族化、大众化文艺,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于是,大众剧团的团员们晚上演戏宣传,白天走村串户,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
在六合金牛山下采风时,何仿听老乡们说,在距离驻地四五华里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民间艺人,不仅会吹拉弹唱,而且满腹的民歌小调。何仿一听兴奋极了,第二天就迈进泥泞的田埂,在一间茅草屋内寻访到了那位30多岁的艺人。何仿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个冬天的上午,天空下着小雨,雨中夹杂着雪花。
这位艺人身材瘦长,穿着破棉袄,戴着破毡帽。当他得知面前的何仿是新四军战士,特意来向他请教民歌小调时,就热情地从墙上取下胡琴,校好琴弦,说:“小同志,我给你唱一曲‘鲜花调’吧!”说完他拉起胡琴,用模仿女声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茉莉花》的最初版本《鲜花调》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
一时间,何仿被这婉转悠扬、优美动听的民歌深深吸引住了,他如获至宝地跳了起来,当场就请艺人教他唱,还一句句地记下了曲谱和歌词,临走时按照艺人教他的方法准确地唱了出来。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下来的这首民歌,从此深深地刻印在何仿的心中。
精心修剪,《茉莉花》超凡脱俗转眼到了1957年,29岁的何仿已是前线歌舞团的作曲兼指挥,完成了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进修深造。那年夏天,总政调前线歌舞团进京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挥体现部队气魄的《东海凯歌》、《雨花台》两组大合唱外,还要组织一个四人女声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苏三地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李三宝》很快定了下来,江苏民歌没有现成的,何仿想起了那首记忆深刻的《鲜花调》。
但《鲜花调》来源于民间,歌词内容比较散,第一段是唱茉莉花,第二段又唱金银花,第三段再唱玫瑰花,不能给人鲜明的形象和统一的格调;人称上“奴”字如旧戏里的“小奴家”,带有封建色彩;原歌词“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带有明显的挑逗性质,不适合女战士演唱。何仿经过反复考虑,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词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即茉莉花;原来的“奴”,改成了“我”;把第一段的“又怕来年不发芽”放到了歌词的最后。对曲子也作了改动,加了引子,在保留主体三段词同一段曲的同时,加强了前两句的曲调,使之更加生动曲折,并将原来的结束句进一步发展延长,加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在排练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开想象: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轻盈地来到百花园中,被白花绿叶、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声音和赞叹的语气来唱。
《茉莉花》在北京演出后一炮打响,随即受到中国唱片社的青睐。不久,由前线歌舞团1957年学员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四人女声小组演唱的民歌《茉莉花》被正式录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茉莉花》在中国乐坛的地位从此确立。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受命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茉莉花》是必唱曲目。为了完成好这次重要的演出任务,何仿第二次修改《茉莉花》,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一字之改,变静为动,艺术夸张,全篇生动;“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太过于直白,改成了“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体现出含蓄之美,再者,三段词的结尾统一为“又怕”后变得更上口;曲调上,何仿认为原来的结束句拖腔较短,没有掀起高潮,意境没有完全出来,有必要发展、变化、延长,于是,将结束音“5”前面的“1”作了延长处理。这样一改,把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恋花、惜花、怜花,欲采又止,羞涩动情的美好心灵,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1981年,时任前线歌舞团团长的何仿又对《茉莉花》进行了新的艺术尝试,他让前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程桂兰用苏州方言演唱。于是用吴侬软语演唱的《茉莉花》再次被制成唱片,很快唱红了大江南北,以至于现在还有人把《茉莉花》误认为一首苏南民歌。
《茉莉花》香飘四海,何仿细说原委
维也纳演唱获得巨大成功后,《茉莉花》备受各国青年赞誉。于是,从南京唱到北京,从北京唱到莫斯科,唱到雅加达、万隆、金边、纽约、华盛顿……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耐人寻味的意蕴倾倒了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
1965年,周恩来、陈毅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10周年纪念大会。周总理点名要前线歌舞团随行。在一次驻印尼使馆举办的联欢晚会上,当《茉莉花》的乐曲刚奏起,周总理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下舞池翩翩起舞,之后,还特意来到歌唱演员身边笑着说,听到你们的歌声啊,我就想起苏北老家啦。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如今,《茉莉花》的旋律已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晚会上、电视中、广播里……仅中国唱法就有几十种。在国外,《茉莉花》的曲调也被广泛运用,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今夜无人入睡》中反复使用《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的美国萨克斯管演奏大师凯利金将《茉莉花》改编成长达8分钟的萨克斯演奏曲,风靡世界;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茉莉花》得以香飘宇宙,成为真正的天籁之音。
《茉莉花》何以能香飘四海?何仿认为,《茉莉花》产生于民族民间的土壤,其原型《鲜花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源远流长,有几百年的历史。《茉莉花》深厚的民族底蕴,决定了她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茉莉花》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属性,而且她流畅的线条、活泼匀称的构架、周期性反复的定律,又与西方听众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十分接近,因此深得西方听众喜爱。《茉莉花》正是这样一朵奇葩,她同时兼容着东方人和西方人共赏的东西。《茉莉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也与前线歌舞团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分不开。几十年来,《茉莉花》一直是前线歌舞团演出的保留节目,几代艺术家把这首歌唱遍全中国,唱遍全世界,并改编成器乐和舞蹈节目演出。
《茉莉花》福泽社会,何仿乐见其成
《茉莉花》来自人民,来自社会。《茉莉花》香飘四海,反过来又福泽人民,福泽社会。
2004年,江苏举办“省花”民间评选活动,茉莉花成为江苏地区民众心目中最理想的花卉。这个结果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说在意料之外,是因为茉莉花打败了名贵的兰花、梅花。兰花、梅花均名列“中国十大名花”,被无数唐诗宋词所吟咏,备受文人墨客喜爱。说在情理之中,是因为民歌《茉莉花》被四处传唱,洁白的茉莉花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早就成为江苏的化身。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茉莉花》的发源地南京市六合区八百桥镇,从《茉莉花》的广泛传播中看到了潜在文化生产力,从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南京‘茉莉花’音乐文化旅游节”,现已举办四届。何仿出席了每届开幕式并作讲话,同意主办方使用歌曲《茉莉花》。四届艺术节成功引资40多亿元,当地财政收入以每年1000万元的速度递增,何仿却分文不取。何仿说:“六合是我抗战的地方,那里还埋有我的战友。这也是我对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况且没有金牛山的‘鲜花调’,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茉莉花》!”
在2002年11月9日举行的中国扬州江都国际龙狮邀请赛上,来了两位特别的客人――美国斯坦福市市长戴梦龙夫妇。美国市长为何做客江都?是民歌《茉莉花》当了“红娘”。当地报纸以“一曲《茉莉花》引来洋市长”为题作了报道。当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栏目牵线,江都和斯坦福实现了在空中“相亲”。对话中,江都市委书记纪春明唱起了家乡民歌《茉莉花》,戴梦龙被优美的旋律深深感染了。他表示要亲自来中国听听这首民歌。在《茉莉花》发源地之一的江都市邵伯镇,何仿及当地群众为戴梦龙夫妇演唱了《茉莉花》,夫妇俩听得如痴如醉。戴梦龙深情地说,是美丽的《茉莉花》将他带到中国来,此次中国之行是一次觉醒,现实的中国和他想象中的大不一样,中国的变化太大了,让人惊奇,江都群众生活幸福、愉快,待人热情。当日晚,戴梦龙代表斯坦福市和江都市长袁秋年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两市遂成为友好合作城市。
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科学发展的今天,作为文化资源,《茉莉花》越来越散发出无穷魅力。许多城市都争相要把《茉莉花》定为市歌,有的出资100万元,有的出资200万元,希望得到何仿认可,但何仿一概婉言谢绝,他表示,《茉莉花》属于中国人民,属于世界人民,任何一座城市想把她圈起来当市歌,我都不会同意。
自1988年离休以来,何仿除参加与《茉莉花》相关的重要活动外,还坚持创作,写了上百首歌曲,几年前,南京市举办“我爱南京征歌”比赛,何仿所作歌曲《南京的风姿》获一等奖。何仿还从事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活动的研究,写了《文艺轻骑兵战斗在淮南》等回忆文章。
《茉莉花》开,香飘四海。好一朵《茉莉花》。
■人物小传
1956年的何仿
何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1928年2月出生在安徽天长县何庄。1941年春入新四军淮南联中。1942年调进淮南大众剧团。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华东(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二团、华东军区解放军剧院、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团员、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195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1956年入总政文化部合唱指挥训练班,师从德国专家。
在长期的革命和音乐创作、指挥生涯中,何仿写出了《毛泽东的战士人民的兵》、《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等一批激动人心、广泛流传的歌曲和《大翻身》等歌剧音乐,在全国全军多次获奖,并收集、加工、整理江苏民歌《茉莉花》。1949年7月6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的音乐会上,何仿指挥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演唱《淮海战役组歌》,毛泽东主席听后高兴地说,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1964年,参加指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93年出版了《何仿歌曲选集》,2000年出版了《何仿音乐作品选》。何仿早期作品《反攻》、《民兵之歌》被辑入《抗日战争歌曲选集》。何仿曾先后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奖章”,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成果解读
一曲清丽优美的民歌《茉莉花》,唱红了中国,响彻了全球,也给它的收集加工者何仿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何仿早期创作的歌曲难免幼稚粗拙,但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如《民兵之歌》(何捷明词)、《反攻》(何仅词)等。这两首歌词曲朴素,曲调是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的七声宫调,没有装饰音和大的音程跳跃,然而雄壮有力,节奏性强,很适合当时的战士和民兵演唱,因此在淮南根据地及苏北、山东一带流传较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励作用。
三年解放战争期间,何仿常有佳作流传。1947年,他创作的歌曲《练兵》(杨浓词),在华东野战军中广为流传,并获得创作奖。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何仿及时创作了《去掉一个大祸害》(自己作词),歌声响彻齐鲁大地。接着,他又陆续创作了歌曲《打死老疯狗》(缪文渭词)、歌剧《两种作风》的主题歌等,流传甚广。当年冬,文工团集体创作了反映土改反霸斗争的大型舞剧《大翻身》,何仿与吴祖庚负责作曲。此剧演出后产生了轰动效应,一直成为该团的保留节目。1948年10月,何仿随军参加淮海战役追击战,创作的队列歌曲《拉开两条飞毛腿》(葛培武词),在部队中迅速流传并获奖。
1950年秋,何仿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深造。第二年春,他创作了献给志愿军的颂歌《慰问前方战士》(程今词),1951年夏,又创作出队列歌曲《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洛辛词)。
1957年秋,何仿回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任合唱队队长兼指挥。此时正值总政调该团到北京汇报演出和公演,何仿指导排练了安徽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浙江民歌《李三宝》,江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演唱后反响更大。《茉莉花》体现了何仿在学习民间艺术、搜集加工整理民歌方面的突出成就,构成了他艺术生命的一个辉煌侧面。
此后,何仿的主要精力用于组织建设合唱事业方面,前线歌舞团男女声小合唱、混声合唱的艺术水平空前提高,《澧水船夫号子》、《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等合唱,都曾名动一时。1964年,何仿被选调北京,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指挥。这构成了他艺术生命的又一个重要侧面。
上世纪80年代,何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谱写了《将军骑马上雪山》、《我从江南到天山》等,一如既往地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唱民族大团结、歌唱人民军队。
何仿新时期歌曲创作的艺术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战歌风的宣传鼓动歌曲,旋律雄健豪迈,多用来歌唱祖国、军队、长城等庄严重大题材;一类是带有民歌风的抒情歌曲,旋律委婉多姿,多用来歌唱地方风物和乡情等题材。但不论哪一类歌曲,其调式或旋律都既继承了民族音乐传统,又汲取融化了西洋音乐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郭仁怀、袁德龙)
■人物影集
一九五一年,何仿与夫人李雪先。
左下图:1949年7月6日,何仿指挥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演唱《淮海战役组歌》,毛泽东主席听后高兴地说,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
1957年夏,前线歌舞团女声民歌小合唱,在北京首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右图:1942年冬,何仿(右一)与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团长(中)何秋征、胞兄(左一)何捷明。
■回声
《茉莉花》是何仿写的,很多人不知道,当然这是二度创作,如果没有他收集改编,老民歌《鲜花调》只能在一个局部地区传唱,不会像《茉莉花》走向世界。《茉莉花》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上海申办世博会中起了很大作用。
――李岚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好一朵《茉莉花》,其香、其韵、其神来自民间民族的土壤,这是她生命力的根源。
――沈西蒙(著名剧作家)
早岁传唱茉莉花,香飘万里进万家,名曲疑是神人作,人间天上都想她。
――张泽易(原前线话剧团团长)
《茉莉花》来自于民族、民间土壤,有多年的艺术积淀,有广大的艺术基础,经过改编后,已从南京唱到全世界,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
――包忠文(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