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比较中探索规律

2006-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我有话说

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中俄两国教育学者在两年前启动的“21世纪初期中俄教育改革比较研究”项目的收获季节也即将来临。这是两国在中断了教育交往20年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合作。正如这一项目的俄方负责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鲍利先科夫院士所说:教育是个特殊的领域,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可能十分相似,但教育的发展却

会因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教育又是可比较的,因为它有共同的规律。“在比较中探索规律”,是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俄教育学者从事这项研究的宗旨。

德育:在比较中相互了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朱小蔓教授既是课题的中方负责人,又是该课题所内涵的11个教育领域中“德育”的研究者。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仍一如既往地强调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以及德育为先的方针,德育为先又以政治方向为首要要求。

中国的德育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三个代表”。俄罗斯不再是统一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不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指导思想。新的德育范式以人道主义、人类中心论、自由思想、精神崇高和民族尊严为基础,重视个性教育、民族教育、宗教教育。在中国,“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承认德育的多元化功能、重塑情感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提倡德育生活化和以“对话”代替“灌输”等等是近年来德育研究的主要成果;俄罗斯的德育研究虽然没有形成共识或流派,但从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仍可看出他们研究的重点。例如:“营造有利于发展高尚人格、道德和健康审美价值的教育情景”;“复兴东正教的精神”;“热爱祖国和了解祖国是民族教育和社会思想的核心”;利用一些儿童社会组织替代德育组织等。

在中国,新课程要求各学科都要渗透德育内容,并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小学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高年级设《德育与社会》,初中设《思想品德》,高中设《思想政治》。俄罗斯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但社会人文类课程中蕴涵了德育。如小学课程“周围的世界”,通过周围的世界与孩子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受到爱物、爱人、爱己的教育。

中俄德育研究者们认为:国家意志对德育的作用、德育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德育需不需要单独课程等等,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师范体系:中俄照搬美国都不宜

“穷人的孩子读师范”,因为师范生由公费培养,但毕业后必须当教师,即使被派去贫困地区教书也要服从――这种定向培养的模式,在很长历史阶段中,中国和前苏联都如此。但负责师范教育比较研究的华东师大谢安邦教授说:近年来,由于中俄师范教育体系发生了同样的变革,即教师的培养不再只由师范院校承担,而师范生照样交学费且毕业后自找工作。于是两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当教师待遇低时,人才流失严重,俄罗斯直到现在愿当中小学教师者寥寥;中国由于政府立法规定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加之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相对于企业的动荡,教师职业显示出稳定性高的优势,师范院校的生源才开始年年升温。但就广大贫困农村缺乏大量合格教师的问题,中国与俄罗斯一样,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对策。

不设置独立师范院校而由综合大学去培养教师是美国模式。中俄经济没发展到那个水平,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还很悬殊。所以即使开放教师培养体系,原有的师范体系在中俄现阶段都不应削弱――这是不少中俄学者的看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还指出:“中国还没到各类院校都来办和都能办师范的地步,如果现有的师范院校只想去追求‘学术性’,而削弱‘师范性’,对中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学者认为:俄罗斯的师范课程内容比我们强。例如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就包括营养学、生理学、脑科学、文化学、人类学、儿童哲学等等,非常丰富。师资的知识基础要比我们丰厚和扎实,值得我们学习。

课程与高考改革:效果待实践检验

中国和前苏联的教育学中,由于对知识的传授过分推崇,“人”的全面发展被大大忽略了。因此,中俄两国的课程改革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中国,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办学定位;在俄罗斯,改革的方向是:克服学校脱离社会,学生疏远学校,教师疏远学生的弊病,要使抹杀个性的教育转向人道主义的教育。

但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和李召存博士,通过对两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比较,发现理念虽然相似,走向却南辕北辙。

中国是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以生活中的一个个主题为载体,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例如“酸雨”,其中涉及的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知识,将在这一主题中一起学习;而俄罗斯的高中课程却是以分科教学为特点。其结构是:基础课程、分科课程、选修课程。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保证学生获得最低水平的教育;分科课程是侧重专业发展提高的课程,为学生将来学习或就业的专业方向做准备;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分科课程的难度,同时满足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俄罗斯的分科教学更多地是在为学生将来升入大学后所学的专业做准备,而我国的模块式课程则突出公共教育的特征,不主张过早专业化。

在高考改革方面,中国正逐步从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招生,向分省命题、自主招生发展,考试科目也从全国统一的3+2模式发展为3+X、3+X+1等多种模式并存。到2005年,全国已有近一半省份自主命题。俄罗斯正好相反。进入21世纪,他们的高考制度,正由各校自主招考转向某些科目的全国统一考试与各校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并举,并将此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预计2008年可在全俄实现某些科目的国家统一考试。这一课题的俄方研究者鲍里先科夫院士说:"这样做有三个原因:1,对付招生中的腐败问题;2,减轻学生负担,3,提高考试成绩的公平性。

专家们认为:学校单独招生还是全国统一高考,各有利弊。中国采取多样的形式,希望以此增加考生选择机会,扩大高校自主权。但俄罗斯由“放”到“收”的几点原因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