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讲《角的范围扩大》的应用课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例题:经过5点25分钟时,时针和分针各转了多少度?解决此题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理解题意,画出示意图;二是找准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当然学生画图是首要的。我先让学生画出5:25时,时针和分针在刻度盘上的大致位置,出人意料,全班90%以上的同学都知道时针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不断分化和重组,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或掩盖了学生思维困难之处,而是按自己的思路或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那么轮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往往无可适从。相反,如果教师注重学生的实际,敢于适时地暴露学生思维的缺陷。从而准确了解错误之因,及时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颇,弥补认识上的不足,扫除思维障碍,有利于完善学生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思维习惯、方法有所区别,思维缺陷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表现形式各异。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学生思维缺陷。
经验思维:例如在教“等比性质”时,我要求学生完成:若,则k=?生:(大部分不假思索,直接用等比性质)(少部分似有它觉,积极思考)
师:同学们都同意吗?
生:(此时,有的已经意识到有问题)不同意,因为不知道“x+y+z”是否为“0”。
师:很好!不同意的同学考虑问题较全面!(答案是1/2的同学大呼上当,当即醒悟,现在请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解答。)
生:k=1/2或-1。
此题学生暴露出了“经验错误”,急于运用定理和性质解题,缺乏考虑定理的适用条件,有利于缜密学生的思维,提高自我监控意识。
定势思维:这里是指消极的思维定势,它表现为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歧途,或者导致呆板的思考,从而束缚思维的发展,最终不能解决好问题。例如:在解方程时,大多数学生受到解无理方程一般步骤的定势影响,自然想到通过移项平方,将无理方程转化为有理方程,但得到了一个复杂的四次方程,学生说“这是一个高次方程,我解不出来。”我说,既然常规的方式走不通,为什么不换种角度去看它?我留足了时间,学生又进入了沉思。而有的学生则从解无理方程一般步骤的定势影响下解脱出来,努力寻找新的解题途径。有同学根据方程中含有的特点,试着将前两项拆成(3x2+x)+x2,于是原方程改写成:,从而干净利索地得到原方程的解(x1=1,x2=-9/2)。
肤浅思维: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原理没有深刻地理解,不能脱离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例如初三教材中一题:
有一面积为150m2的长方形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为18m),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的长为35m,求鸡场的长与宽各为多少?
本题设靠墙边为x,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得x=15或x=20,而大部分学生往往忽略了墙长为18,而20>18,不合实际,应舍去,所以鸡场的长为15m。
总之,“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而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厢情愿,力求完美,就连学生易错的地方也及时提醒,殊不知这样反而剥夺了学生参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思维过程难以充分暴露。(作者系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