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地方,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许多中小学生都会在家长的专门陪同下,参加各种功课的课外补习班,或者请家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由于中考、高考临近,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黄金
实际上,中小学生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补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以前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过不能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育行政部门也曾经三令五申要为孩子们“减负”。但若干年下来其作用微乎其微,甚至于在某些地方学生的课业负担越减越重。还有不少家长反其道而行之,社会上越喊“减负”,就越是抓紧机会给孩子增压。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不少教育界人士都曾做过诸多客观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看似科学、却难以实施的办法,颇令教育主管部门头痛。但许多人可能忽略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这些参加补习、家教的学生,究竟缺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补习。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说:“参加补习肯定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呗!”可是,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同样在学校学习,身处同一个班级,上课的都是同样的老师,可为什么有的学生甚至于有的很聪明的学生需要补课,而有的学生就不需要呢?问题就出在这里,纵观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在传授知识,很少有人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根据我们对教育界情况的了解,现实情况是,并不是老师们不愿教给学生方法,而是限于各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老师虽然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无奈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太多太重,很难抽出时间进行方法的启迪;有的老师也能挤出时间,但大多是笼统的介绍,很难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当然还有个别老师本身就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更谈不上“授人以渔”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大学教师就不断抱怨,刚进大学的学生只会背书,不会学习;许多学生也发现,考试一结束,许多知识就会忘掉大半。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熏陶出来的学生,脑子中装满了各种死的知识,却没有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更难以形成实实在在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就十分困难。所以,严格来说,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优秀,也是有缺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为了从根本上给孩子们“减负”,必须彻底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正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早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总理5月4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学生时说,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不愤不启”,就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所谓“不悱不发”,就是当学生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难以表达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启发式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会动脑,还要会动手;不仅要教他知,还要教他行。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当今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科学选择知识内容、精心编排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要注意贯穿科学方法,把方法培养和思维训练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应当更加关注基础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把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奉献给一线广大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武装他们,使他们不仅能够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维;广大教师也应当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既教授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