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耕耘,百年期冀。阅尽一个世纪人间沧桑、历经百年薪火传承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秉承“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高擎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播种文明,开垦未来,点燃三晋大地上的现代文明圣火,孕育振兴民族大业的栋梁之材,已成为科教兴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在“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期间,学校以特色创造优势,以优势赶超前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形成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彰显出这所百年学府厚重的科学底蕴。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这所求实创新、注重质量、稳步发展的世纪学府焕发出勃勃生机。
凝炼特色重点学科熠熠生辉
2006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群英荟萃,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由太原理工大学赵阳升教授主持完成的“盐类矿床群井致裂控制水融开采方法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学校自“211工程”建设以来获得的第八项国家科技大奖。该发明针对盐类矿床易溶和难溶两大难题,进行了安全高效、高回采率、低成本和无污染的高新难水溶开采技术研究,取代了地下开采,实现了人不下井的真正意义上的矿山安全生产,溶采方法的应用消除了因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和地面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盐矿采掘产业的重大技术跨越,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该发明已在全国各地众多矿井推广应用,为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工业实现经济效益6.6亿元。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通过对煤基洁净能源技术与应用、新型多功能材料和传统材料改性新技术、固体力学中动力失效问题的研究、煤的洁净和安全开采技术、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及技能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数字化检测技术与工程系统自动化等六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加强了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和交叉渗透,构建起适应新世纪学科发展趋势、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具备了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
2005年10月,以该校为依托单位,校长谢克昌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应用的基础研究”正式启动。这项研究是在谢克昌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上一个973项目“煤的热解、气化和高温净化过程的基础性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开创了全国地方高校连续两次主持973项目的先河。该项目从我国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针对目前多联产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少污染的电力、石油替代燃料为最终目标,对推动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影响深远。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马福昌教授研制的“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不仅解决了涵洞中远距离传输的世界性难题,而且应用到山西省引黄入晋重点建设工程上,节约资金1亿余元。2004年10月25日,该校教师窦银科携带学校自行研制的“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和“冰层厚度传感器”参加了第21次南极科考,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南极普里兹湾海冰观测与研究”中山站越冬观测,取得了大量珍贵的南极海冰实测数据。该项成果设备在南极的应用,比进口设备为国家节约资金几百万元。2005年11月,在第22次南极科考中,又有5套“冰层厚度传感器及数据处理仪器”再次被国家海洋局选定,由“雪龙”号科考船运抵南极中山站安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并社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纳米材料的研制,开发出的GaN基的高亮度蓝绿白发光二极管产品已下线投产,产值每年5000万元。在此基础上,制备成功了白光LED,形成了新一代照明光源――半导体固体光源,实现了照明工业领域的重大变革。
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增强了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一批成果相继问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十五”期间,学校学科创新能力快速提高,标志性成果光耀夺目:“盐类矿床群井致裂控制水融开采方法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依据煤气化规律优化脱硫净化技术”、“跳汰机多参数自动寻优模糊控制系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塑性动力学若干理论研究及在结构动力失效中的应用”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离子体煤热解、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数字化检测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面向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理论与应用课题取得重大突破;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作为我国原始创新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表面合金化技术已开发出多项产品,实现了成果转化。
学校瞄准相同领域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学科合并、融合和相互渗透,全面提升学科水平,重点学科、学位点建设得到了平稳快速发展: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九五”末的1个增加到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数量由“九五”末的14个增加到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15个,实现了零的突破,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九五”末的41个增加到7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九五”末的1个增加到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由“九五”末的10个增加到16个。
公共服务体系校园网、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强化了实验教学、工程训练和素质教育,提高了教学、文献资料管理和信息服务数字化水平,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科技创新唱响服务社会之歌
“十五”期间,学校通过“211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承担国家大型、高水平科技研发项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已成为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新型能源基地建设的技术源头。
山西是产煤大省,提高洗精煤的数量效率,进行煤炭精加工和深加工,是煤炭行业多年探索的问题。该校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熊诗波教授承担的“跳汰机多参数自动寻优模糊控制系统”项目,解决了国际上多年未解决的跳汰洗选分层状态检测和可视化以及精煤灰分在线检测等难题,实现了跳汰洗选过程的全闭环智能控制,极大地减少了精煤和中煤流失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及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是一项有重大价值的绿色环保技术。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矿生产中存在水、火、瓦斯、煤尘等五大灾害,其中煤层自燃是一大突出灾害因。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经济损失达到数十亿元。自燃火灾防治的关键是自然发火的早期预测预报和自燃火源位置的精确探测,针对这一国际性难题,太原理工大学邬剑明教授带领课题组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攻关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创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基于火源位置探测及火区信息监测的煤矿防灭火新技术”,并开发了成套的防灭火装备和材料。十几年来,在山西、山东、内蒙、宁夏、河南等主要产煤大省的自燃严重的40余个矿区推广应用,完成火源探测及矿井防灭火项目80多项,节约灭火资金1.5亿元,新增产值50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以来,该技术作为我国唯一的防灭火技术走出国门,完成了澳大利亚的多个技术服务及研究项目,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使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矿防灭火技术走向了国际市场,为我校争得了荣誉。
学校还依托优势学科为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煤化工和新材料是山西“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以校长谢克昌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优秀创新团队,在研究煤气化规律和硫的赋存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基合成脱硫理论,并成功指导了氧化铁脱硫剂、氧化铝水解和活性碳的开发,实现了5个系列16个品种脱硫剂、催化剂的产业化,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
学校先后与全国十几个地市和近400家企业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成果项目转化累计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5亿元。太原理工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高校仅有的一家上市公司。学校科研活动总经费比“九五”末实现了翻番增长,科研进帐经费以每年14.9%的平均增长率递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准从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共获准包括“863”高新技术、“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国家各类科研项目98项,承担省部级项目45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1000余项。先后获准建立了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高新技术中试基地、6个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汇聚队伍开启心智托举未来
在太原理工大学校园里,活跃着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们一路高歌,用心智开拓未来,用梦想托举“百年理工笃志树人”和科技创新的晴空。
长期以来,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培养高层次创造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着眼于高校高层次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按照优先确定人才发展规划、优先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优先配置人才资源的原则,学校“以人为本”,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相统一的人才衡量标准,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让人才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着力建设了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学校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营造绿色环境,以“211工程”建设和“973”计划以及国家、省部攻关项目为载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群体建设的力度,通过“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等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同时,大力建设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以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依靠人才、鼓励创新和敢当领头雁的政策环境与良好氛围。
2003年底,谢克昌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煤化工领域和山西省本土培养的首位工程院院士,为学校赢得了殊荣。以谢克昌院士为带头人和以许并社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接连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称号;李文英、卫英慧教授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许并社、赵阳升教授被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先后有12位年轻教授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
学校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128名,“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6个重点学科已成为培养相关学科高水平教师的摇篮,28名博士和195名硕士分别充实到各自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岗位。学校还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进修计划,逐步建成了一支“靠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教师队伍。其中以李文英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入选2005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年轻教师窦银科参加了我国第21次南极科考,成为山西省赴南极科考第一人,圆满完成任务后已载誉归来。
人才培养点燃未来希望曙光
“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是太原理工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与积累中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学校重视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起多层面的教学督导体系,完善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本硕博连读制,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大工程”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通过思想素质教育――铸魂工程、科技素质提高――创新工程、创业成才教育――希望工程、人才素质教育――修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志愿活动――塑形工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构建底蕴厚重、品位高尚的校园文化,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春花秋实百余载,建校至今,太原理工大学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建设人才,他们以在母校获得的学识、能力和素养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硕果累累:在国家、省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三夺山西省“兴晋杯”、四进“挑战杯”全国高校前30强的骄人成绩;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三年成绩居山西省高校之冠,先后有4支代表队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两项铜奖。尤为可喜的是,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张志香等7位同学研制的“468Q电控四气门汽油机”获科技发明制作类特等奖,在2004年第四届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喜获银奖一枚,实现了山西高校参赛史上“零”的突破。
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螺丝钉之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和“中国十佳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提名,“绿色志愿者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全国百家“优秀学生社团”称号,“三毛剧社”话剧专场获得山西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和全国学生戏剧比赛表演剧目二等奖、最佳组织奖。此外,经常性的集科技、政治、经济、航空航天、环保、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专题讲座、科技报告,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211工程”建设带动了学校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部2005年对全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综合评估中,太原理工大学被确立为2006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批准项目为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无论从项目数还是影响程度上都居全国前列。学生袁晓超、赵诗代表山西省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勇夺男子刀棍全能冠军和女子长拳季军。享有“西北王”美誉的校男子篮球队连续八次进入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前八强,五次挺进四强,并获得全国性篮球赛事亚军;女篮获第六届CUBA全国亚军;校男子足球队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足球锦标赛上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校武术队在2002年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上,获二金一银三铜六枚奖牌;在200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以该校为主体组建的山西代表队摘金夺银。
百年征程,一路豪歌。太原理工大学在百余年的艰辛探索和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下,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兴业之才、治国栋梁,已成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长风破浪,云帆远挂。面向“十一五”,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自主创新氛围、优化自主创新平台、壮大自主创新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努力建设一个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衔接国际、充满活力和创新氛围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首席科学家谢克昌院士在其主持的“973”项目“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应用的基础研究”的示范基地建设进行调研。 马福昌教授的“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及其系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校青年教师窦银科携带学校自主研制的科研成果和仪器设备参加了我国第21次南极科考,并将从南极带回的南极石、南极水和万年蓝冰赠予学校。 八次挺进CUBA八强赛的太原理工大学男篮被誉为“西北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