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是天津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市属高校。近年来,该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化进程,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留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引进智力,打造一
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结合自身实际,天津医科大学超前思考,科学谋划,实施了“人才与学科捆绑战略”,做到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捆绑式发展。为了加快步伐,学校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软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引智政策,把重点放在引进科研、医疗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内外专家上。学校一方面按学科发展需要会聚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在医药卫生领域占据前三名的领军人物,也以人才定学科。梧桐引得凤凰来,张微、俞和、邱猛生等一批留学于哈佛、耶鲁等世界著名大学的青年才俊纷至沓来,把天津医科大学作为成就事业的沃土和扬帆起航的港湾。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部分学科形成了引进一个专家带来一个项目,完成一个课题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局面。
迄今为止,天津医科大学共引进215位留学人员来校工作,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等25名在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一年以上博士后研究经历的科技人员。他们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为天津市和学校的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张微教授、俞和教授、邱猛生教授分别入选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杨洁等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名青年教师入选国家“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4位教授新近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8位教授被遴选为学术带头人、5位教授被提拔到院系领导岗位。
借助国际资源,形成自身的新优势,是天津医科大学又一创新做法。为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该校邀请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著名专家组成“天津医科大学外籍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由美国、加拿大、葡萄牙、比利时等国专家组成。世界著名医学教育家、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前副校长约瑟夫・冈纳拉教授为“外籍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借助这一外脑,天津医科大学及时吸纳尖端技术和前沿理念,促进医学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外籍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组织专家就该校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提供国际上最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资料,协助天津医科大学修订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设置,建立更加体现时代性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生培养体系,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委员会还通过不同方式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到校指导前沿性课题研究,推荐知名学者到校工作,推荐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学访和深造。该校面向世界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才,制定《关于外籍专家特聘管理岗位聘任的暂行办法》,聘任美国魏斯立・丹尼尔斯教授担任外语教学部主任,直接介入管理和教学工作,提升外语教学水平。为优化教学资源,该校还聘请了30名外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扩大开放,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水平代表学校的核心实力和发展潜力。天津医科大学把学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提出了“学校建设要按照国家标准,学科建设要按照国际标准”的发展理念,力求领先一步、高人一筹。为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高地,该校将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泌尿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八大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体制创新是催发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天津医科大学大胆革除束缚学科发展的体制弊端,打破壁垒,淡化校内与校外、学科与学科、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界限,实行了院所合并、不同医院同类科室加强合作,所属大学医院与非所属医院联合等结构调整方式,加强了基础与临床、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紧密结合,使学科群积聚了优势,培植了更加具有世界冲击力和竞争力的学科群。
天津医科大学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干部、师生的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提出要多争取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实质性合作项目、多举办带有国际编号的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领域加强校际交往和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式的教育格局。近年来,该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和扩大,先后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50所大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科研、合作办学、互派学者、联合举办国际会议、远程会诊、教学观摩、学习最新科研与医疗技术项目等协议,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该校先后争取到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等国政府的项目资金;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大学的项目资金;美国苏珊、科门乳腺癌基金会、日本东京视光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捐助的教学和科研资金,以及与国外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科研资金,总计2900万美元。
对外开放层次要上去,重心要下来。该校明确要求各院系必须与国外院校建立固定联系,开展经常性往来和实质性合作,以学科和专业为纽带,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经常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对外影响。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各基层单位积极寻求高水平的合作对象,公共卫生学院与荷兰哥罗宁根大学医学院开展职业皮肤病项目合作,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公共卫生系建立了师资交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课题等合作项目;护理学院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联合培养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与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结成姊妹研究所,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第二医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肿瘤医院与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合作建设“肿瘤组织库”;口腔医院与日本松户大学齿学部合作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眼科中心与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合作项目;代谢病医院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项目等。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亚大地区碘缺乏病研讨会、第六届国际白内障人工晶体显微镜手术和角膜屈光手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白内障人工晶体显微镜手术和角膜屈光手术研讨会等36次国际会议,成功申办了2007年第四届世界乳腺健康大会和2008年十七届世界支原体大会。
“十五”期间,天津医科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和影响进一步扩大,一批专家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引领着一个领域的发展。吴咸中院士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郝希山院士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肿瘤学会主任委员、第三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陈祖培教授当选亚大地区国际甲状腺学会副主席,杨树源教授当选欧亚地区神经外科学会主席,等等。日前,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5年对全国638所高校统计,天津医科大学在自然科学类国际组织任职人数为19人,居全国高校综合排名第7位,专家任职的自然科学类国际组织数为19个,居全国高校综合排名第9位。在国外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任职人数居全国高校综合排名第11位。
瞄准前沿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
抢占科技高地,向世界水平看齐。天津医大8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瞄准世界前沿,紧紧围绕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开展科学研究,在一些重点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在腹部外科疑难病症的中西结合治疗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吴咸中院士主持完成的“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肿瘤学科在以综合治疗为基础的肿瘤功能性外科研究、乳腺癌防治研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肿瘤的生物治疗、肿瘤基因芯片研究等方面达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郝希山院士主持的“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另一项研究“天津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的成果被WHO收录,2004年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泌尿外科学科在膀胱肿瘤、肾脏替代、前列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开展高水平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在甲状腺激素与脑发育及甲状腺激素受体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消除碘缺乏病做出了重大贡献;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开展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研究,只达石教授主持的“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浦佩玉教授主持的“人脑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005年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两项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在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机理的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该校“十五”期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7项,其中一等奖5项。“十五”期间所获得科研项目经费是“九五”期间的3.7倍。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0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论文是“九五”期间的2.2倍。
厚积薄发,基础研究取得的高端成果应用于临床,带动了天津整体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通里攻下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肠梗阻、重型胰腺炎、重型胆管炎等世界公认的疑难病症,明显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采用亚低温这一当代最先进的技术系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和治疗经验在京、沪等地的全国百余家医院大规模推广。运用基因的方法治疗人脑胶质瘤,开辟了颅脑肿瘤治疗的新领域。常温下半肝血流阻断切肝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等新术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内分泌研究为我国实行全民加碘策略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建设性意见,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十五”期间“全民食盐加碘实施后对儿童智力和精神运动改善的评估”研究,证明了全民食盐加碘后,儿童智力水平平均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广泛引用。
英文教学,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
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天津医科大学实施了“保本、增研、扩外”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努力使“专业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专长,国际有影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西医留学生教育国际品牌,把优势做大做强。目前,该校已有来自世界44个国家的在校学历留学生820余人,短期培训的留学生150余人,使留学生人数超过教育部规定的“211工程”学校留学生人数占在校全日制学生数10%的目标。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西医)留学生教育研讨会”公布的信息表明,学校留学生教育规模已跃居全国西医院校首位,并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一道,成为教育部高等医学(西医)院校留学生教育专家组成员单位。
该校按照“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对留学生教育严格管理,不断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注重在世界上树立一流医科大学的形象。该校拥有一支英语水平高、学术造诣深、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留学生特点,强化原文教学,组织编写质量较高的英语版医学教材,实现了医学教材建设与世界接轨。高质量的教学和规范的管理,使其所培养的留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医学信息和技术,还系统掌握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体现出独特的培养优势,70%以上的留学生毕业后很快考取了从医执照,在各个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受到当地医学会的好评。尼泊尔籍留学毕业生在本国医师资格考试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在世界各地培养的留学生中名列前茅。该校培养的留学生在南亚地区声名远播,倍受欢迎,一些南亚国家大使馆官员专程到天津医科大学进行考察,对其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倍加赞赏,积极推荐天津医科大学作为本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医学的主要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今年9月,13名来自美国迈阿密州已经读完三年医学预科的学生,将到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接受学历教育。
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培养质量同样受到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该校成为唯一一所进入教育部“培养重点大学基础课双语教师人才项目”协议的天津市属高校,已有24名教师获得资助赴国外进修。天津医科大学还接受了教育部“接收非洲国家派遣的自费学生来中国学习医学本科”项目的考察与评估,作为今后我国接收非洲国家派遣的自费学生来华学习的医科院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天津医科大学走出去办学,与斯里兰卡教育基金会签署了在斯里兰卡开办天津医科大学分校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项目协议。
“九万里风鹏正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天津医科大学加速了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经过“九五”的建设、“十五”的积累,该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位居前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等学府,成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