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以科学态度对待沙尘暴

2006-05-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其峰 我有话说

5月17日,北京再次出现浮尘天气,与上次降土33万吨的天气正好相距一个月。许多读者搞不明白:种了那么多树和草,沙尘怎么越来越厉害了?这么多的土到底从哪里来?我们的地球怎么啦,频繁的沙尘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风沙天气给出行和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5月16日晚,伴随着阵阵大风,北京市上空响起了隆隆的雷声。在一家公司上班的何先生正在家吃晚饭,不由满心欢喜:燥了那么多天,总算盼来了一场雨。没曾想,“雷声大,雨点小”,这雨没下一会儿就停了。

5月17日一早,何先生开着被昨晚的“泥雨”淋得“猴脏猴脏”的车,行驶在上班路上。他发现:北京城又一次笼罩在昏黄的浮尘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人的土腥味。已进入5月中旬的北京,又一次遭受到这种浮尘天气的袭击。

来自气象部门的信息显示,北京此次浮尘天气与16日发生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强风、强沙尘暴有关。5月16日14时,内蒙古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瞬间风速为每秒17至25米的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巴彦淖尔市的海力素、包头市的东北部、锡盟的西部、赤峰市的浩尔吐、通辽市的巴雅尔吐胡硕出现中度或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只有200至900米。

今年春季,次数多、势头猛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让所有的北京人都叫苦不迭。许多读者搞不明白,种了那么多树,植了那么多草,这沙尘怎么反而越来越厉害了呢?据悉,4月16日到17日中午,北京地区降落的黄尘达33万吨之多,这么多的土到底从哪里来?我们的地球怎么了,频繁的沙尘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沙尘路径有三条,中路对京津影响最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年沙尘天气增多?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国家联络员刘拓介绍,今年沙尘天气增多有三个原因:一是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土壤解冻比以往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二是去冬今春以来,北方地区降水量偏少,一般较常年少3至5成,多的少8成,为50年来第二个少雨季节,地表干燥,土壤墒情差;三是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入侵,势力较强,且在冷空气入侵的路径上分布着大范围的沙漠、戈壁,加上其多与蒙古气旋共同作用,加剧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

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沙尘研究专家康玲介绍,经过我国气象部门近10年的研究,目前,科技人员已探明了入侵我国的沙尘路径。这一路径和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我国天气的路径相同。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我国天气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东路:从蒙古东中部南下,影响我国东北、内蒙古东中部和山西、河北及以南地区;中路:从蒙古中西部东南下,影响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及以南地区;西路:从蒙古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东南移,影响新疆西北部、华北及以南地区。这三条路径也是入侵我国的沙尘路径。而就京津地区而言,对其影响最大的沙尘路径是中路。因为中路与京津地区的距离最短,而且沙尘传输路径经过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所以影响也最大。

有关专家认为,北京特有的地质条件和现实的建设状况,客观上也对沙尘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市区和市郊,均在冲积洪积扇上,按照沉积学原理,个体比较大的砾石最先沉积,然后是粗沙、中沙、细沙、粉沙和泥土。在离山比较近的地方,例如石景山区,剥开薄薄的地表土,即可以见到沙子和砾石。近年北京大搞基建施工,大小工地千余处,也是北京近年风沙活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全球范围俯瞰沙尘暴,有一个趋利避害问题

说到沙尘带来的危害,可谓“罄竹难书”: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大大降低,影响飞机的起降和汽车、火车的正常运行;沙尘飞入眼睛,影响视力;沙尘被吸入呼吸道,还成为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一次强沙尘暴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往往不亚于甚至超过我国南方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或者一次台风登陆的灾害。因此,有人将沙尘暴称为“陆地台风”。春季北京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居高不下,与风沙活动、沙尘暴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作为中国首都、国际知名大都市的北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国际沙漠化会议列为受风沙危害严重的都市之一。

然而,与所有的自然现象一样,沙尘暴对整个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远比我们现在知道的要复杂得多。

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沙尘暴形成的气溶胶在高空中有全球循环的演变特点。科学家把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在1微米至100微米左右的固体、液体微粒叫做“气溶胶”,沙尘气溶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沙尘气溶胶通过三种途径对地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它像一把阳伞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也就是所谓“阳伞效应”;其次沙尘粒子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辐射特性和降水,产生间接的气候效应,被称为“冰核效应”;另外,最受科学家关注的是“铁肥料效应”,认为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和磷,因而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在海洋中增加铁可使浮游生物增加,并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降低全球的温度,而铁则来源于大陆的沙尘。

据中国气象局中国沙尘暴网站介绍,撒哈拉沙漠尘埃伴随大风上升气流,能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洲的亚马逊地区;中亚等影响我国的沙尘暴,能够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一万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的尘埃,可输送降落到3500公里外的新加坡。谁曾想,正是由于撒哈拉沙漠富含养分的尘土“入侵”亚马逊河流域,才使她形成了广阔富饶的热带雨林,而不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中亚沙尘暴所提供的尘埃,形成了夏威夷与阿拉斯加之间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大气中大量含有沙尘微粒,不但能缓解下游地区酸雨的危害程度,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还能因大气凝结核的增多,使下游地区降水量增加。日本名古屋大学太阳地球环境研究所教授松见丰领导的研究小组近日宣布,他们使用独自研发的分析装置首次证实,黄沙冰晶核带有碱性,对防止韩国、日本酸雨的产生起着中和作用。

目前,有关沙尘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并在大范围内输送和沉降,对全球气候和海洋沉积物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

不管如何,沙尘频繁,表明沙漠化程度加剧,对谁的祸害都是不能容忍的。趋利避害,人类要互相帮助,受益者要关心受害者。

与种树、种草相比,最有效的是腾出土地“休养生息”

有一种观点目前已形成共识,那就是:要完全消灭沙尘是不可能的。因为沙尘也是自然现象,只要有足够的风力条件、天气系统和充足的沙尘物质,沙尘天气就会出现,而这些条件是不可能人为改变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沙漠化速度加快,人为扩大了沙尘源。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国家联络员刘拓指出,我国防沙治沙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占国土面积的18%,治理任务重,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有53万平方公里;二是已经治理的沙化土地,生态状况仍很脆弱,极易反弹。三是我国人口多,经济压力大,特别在沙区人们仍然需要部分消耗生态资源解决生计问题。四是我国为发展中国家,治理任务重和投入不足的矛盾还很突出。这些都说明,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任重道远。

是否多种树就能防沙治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认为,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才是治本。沙尘暴与中国大范围的沙地草地退化有直接关系,对于退化草地的恢复应以发挥自然的力量为主。蒋高明提出了建设生态城镇,以地养地,依靠自然力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治理思路,即在有水分、电力、肥料、交通、技术等保证的地方建立少量的高效地,并进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调整,腾出大量的退化土地进行封育,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力实现对退化沙地草地的生态治理。

蒋高明的这一治沙思路可称为“无为而治”。他认为,荒漠化治理不是科学问题而是管理问题。目前,我国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对退化的沙地草地植树、飞播。但是这两项经费支出的效果相对于大量的投资来说收效很小。如果将这部分经费用于围封,建自然保护区及改善搬迁牧民的生活,腾出土地“休养生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介绍,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蒋高明和同事们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巴音胡舒噶查进行了4万亩的围封实验,滩地上的草本植物第1年就实现了全面恢复,植被覆盖度达到了100%,第2年的效果更加惊人,草层高度达1.43米,这是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据当地牧民讲,已经全面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在群落演替上,植物种类由当年的杂类草向优质的禾本科草原发展。这是任何人工的力量都难以实现的。而在治理前,这里却是牧民们分不出去的碱滩地。

土是生命的温床,有土就有生机。蒋高明认为,依靠土地自身的生命力繁育各类生命,进行生态治理,是目前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本文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