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和谐社会 共育祖国花朵

2006-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云航 我有话说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河北省委宣传部、南京华威时代娱乐有限公司、石家庄电视台、中山电视台、河北亚神影视艺术中心联合拍摄的22集少儿电视剧《我们都是好朋友》,荣获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少儿电视剧奖。

该剧虽说是拍给孩子们看的,但它新颖的立意、动人的故事、丰富的内涵的确也给成

年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剧巧妙地选取了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受教育的视角,表现了农民工子女由于不同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使他们在与城市孩子的交往中,互相碰撞,在社会、学校、家庭、老师、家长、亲友的共同关爱下,沟通、理解、融合,最终成为好朋友的过程。由于剧中触及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等众多热点问题,更由于把生活的难点、现实的焦点转化为艺术的看点和亮点,因而很好地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共育祖国花朵”这一主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培养和教育下一代已然成为许多家庭的首要责任和第一主题。知识改变命运,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正如剧中五个农民工家庭中几个孩子的故事一样,父辈都是在城里务工多年的“农民工”,有的已站稳了根基成为包工头,如于雷父亲;有的开了服装店和发糕店,如曲光的父母、郑颖和郑洁的父母,成为农民工中有一定经济实力、地位和自主经营权的一族,还有谷穗的父亲谷大山靠蹬人力三轮车养家糊口,许力伟的父亲和奶奶靠收废品维持生计,他们两家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也自足充实。他们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的典型意义,而这些差异又鲜明地印在了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于雷和许力伟的家庭状况使他们二人的性格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于雷的父母来城里务工多年,其父亲应该说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包工头”了,他身上虽然还残留着农民的粗俗和纯朴,但他已从城市务工的阅历中多了些成熟、精明和教养;于雷的母亲谷桂枝体现的是暴发户女人的养尊处优,追求时髦的简单和浅薄,对子女的过高奢望和过于溺爱,但他们又都是心地善良、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义感的好人。正是这五个家庭七个孩子最终融入城市,与城市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折射出当代中国城市生活健康的氛围和积极的道德力量,体现了编创人员善于捕捉时代发展中和谐的因素。

这部少儿电视剧在艺术结构上也具有创新意义。它采用散点式结构,将几个家庭的故事平行展开。为了集中笔墨,塑造主要人物,将五个孩子的出场集中在同一天,上学又分在一个班,矛盾集中,场景集中,开场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五个孩子各具特点,引出来他们身后五种不同类型的家长,展示了不同生活层面和场景中不同人物的故事,体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剧中还写足了学校老师、校长的戏,写出了他们是正义、知识的化身,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人生向导。老师的榜样,老师的言行在某种意义上胜过家长的教诲。除外,编创人员还给予社会一定的关注,有选择地去表现社会的不同层面,不仅有阳光,也适度描写了一点阴暗面和不良现象,如剧中写到的“打劫的少年”、“网吧”、“假职介所”等,通过生活实例的对比警示孩子,从而引发孩子们自觉抵制不良社会因素的侵袭。

欣赏这部电视剧又仿佛是在读一部少儿百科全书。整个的欣赏过程,充满了知识和情趣,不啻为一次益智的过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这样的例子每集都有,不胜枚举。可谓“寓教于乐”、“老少咸宜”的示范作品。“教书育人”是我们学校的主要内容。但如何达成这个目的,不同的学校和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我们在剧中看到,班主任把“作文课”当成培养孩子的爱心的载体,把“为家长做一顿饭”也不仅仅局限在提高动手能力方面,而是让孩子们从中获得“感恩”的体验。还有“寻找曲光”的一场戏,把城乡的差异和优劣在游戏中展示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游玩的体验中去畅想自己的未来。

开展有声有色的课外文娱活动,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措施,但在“应试教育”统治下的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的这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却被抛弃了,而《我们都是好朋友》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校园文化的“复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