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虽说是拍给孩子们看的,但它新颖的立意、动人的故事、丰富的内涵的确也给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培养和教育下一代已然成为许多家庭的首要责任和第一主题。知识改变命运,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正如剧中五个农民工家庭中几个孩子的故事一样,父辈都是在城里务工多年的“农民工”,有的已站稳了根基成为包工头,如于雷父亲;有的开了服装店和发糕店,如曲光的父母、郑颖和郑洁的父母,成为农民工中有一定经济实力、地位和自主经营权的一族,还有谷穗的父亲谷大山靠蹬人力三轮车养家糊口,许力伟的父亲和奶奶靠收废品维持生计,他们两家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也自足充实。他们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的典型意义,而这些差异又鲜明地印在了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于雷和许力伟的家庭状况使他们二人的性格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于雷的父母来城里务工多年,其父亲应该说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包工头”了,他身上虽然还残留着农民的粗俗和纯朴,但他已从城市务工的阅历中多了些成熟、精明和教养;于雷的母亲谷桂枝体现的是暴发户女人的养尊处优,追求时髦的简单和浅薄,对子女的过高奢望和过于溺爱,但他们又都是心地善良、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义感的好人。正是这五个家庭七个孩子最终融入城市,与城市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折射出当代中国城市生活健康的氛围和积极的道德力量,体现了编创人员善于捕捉时代发展中和谐的因素。
这部少儿电视剧在艺术结构上也具有创新意义。它采用散点式结构,将几个家庭的故事平行展开。为了集中笔墨,塑造主要人物,将五个孩子的出场集中在同一天,上学又分在一个班,矛盾集中,场景集中,开场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五个孩子各具特点,引出来他们身后五种不同类型的家长,展示了不同生活层面和场景中不同人物的故事,体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剧中还写足了学校老师、校长的戏,写出了他们是正义、知识的化身,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人生向导。老师的榜样,老师的言行在某种意义上胜过家长的教诲。除外,编创人员还给予社会一定的关注,有选择地去表现社会的不同层面,不仅有阳光,也适度描写了一点阴暗面和不良现象,如剧中写到的“打劫的少年”、“网吧”、“假职介所”等,通过生活实例的对比警示孩子,从而引发孩子们自觉抵制不良社会因素的侵袭。
欣赏这部电视剧又仿佛是在读一部少儿百科全书。整个的欣赏过程,充满了知识和情趣,不啻为一次益智的过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这样的例子每集都有,不胜枚举。可谓“寓教于乐”、“老少咸宜”的示范作品。“教书育人”是我们学校的主要内容。但如何达成这个目的,不同的学校和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我们在剧中看到,班主任把“作文课”当成培养孩子的爱心的载体,把“为家长做一顿饭”也不仅仅局限在提高动手能力方面,而是让孩子们从中获得“感恩”的体验。还有“寻找曲光”的一场戏,把城乡的差异和优劣在游戏中展示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游玩的体验中去畅想自己的未来。
开展有声有色的课外文娱活动,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措施,但在“应试教育”统治下的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的这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却被抛弃了,而《我们都是好朋友》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校园文化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