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同在蓝天下 共享读书情

2006-05-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隋笑飞 曲志红 我有话说

随进京务工的父母已经来京3年的北京蓝天中学初一学生李占占,在“世界读书日”那天第一次走进西单图书大厦:“这里有这么多书啊!”

既兴奋又惊奇的李占占和他的同学们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精美的课外读物。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欣喜不已的他告诉记者,除了两三本“作文辅导”外,这是他拥有的第一本真正的课

外书。

在这所专为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开办的中学里,像李占占一样从没有课外书的孩子几乎有一大半,而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农村,没书可读或没钱买书的状况则更为普遍,成为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症结之一。

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潮的兴起,我国政府、出版界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一方面大力加强适销对路的“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汇聚各界力量,为解决广大农村“读书难”“买书难”的燃眉之急出钱出力。

“同在蓝天下,共享读书情”,这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全民阅读活动”提出的口号之一,它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积极、自觉的行动。

农字在心,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党的十六大以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担负着服务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责的我国出版界,更是责无旁贷,高度重视服务“三农”出版发行工作,形成为“三农”多出书、出好书的热潮。

展望“十一五”

据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我国“三农”图书选题逐年增长。2004年全国有252家出版社安排“三农”选题3138种,2005年上升为260家出版社安排“三农”的选题4077种。而2006年,有337家出版社报送了“三农”图书选题5097种,较2005年增加25%,较2004年增加62.4%。

总署图书司分析今年出版社的“三农”图书选题,发现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题显现出相当的分量,各出版社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选题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重实践、重实用、可读性强等特点。

如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的300多个品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系》,以促进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为落脚点,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书系分为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型农民培训、小康家园建设、乡村文化生活、农村卫生保健、乡村民主管理、农村法律、农村能源、农业工程、乡村幼儿教育等10大板块,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服务“三农”的范围和领域。这套书系还分别推出适合农技员、乡村干部和农民三个层次的读本,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是国家对“三农”出版物出版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出版单位自觉的努力,大批直接服务于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兼顾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新书、好书,源源不断送往各地。像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滚动开发的“农村两元实用知识丛书”、金盾出版社的图说农业技术操作和技术问题系列图书、广东科技出版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书系》等,都是近两年推出的新品种,单价低,技术新,实用性强,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各界参与,为农村孩子送去“改变人生”的礼物

从北京到河北保定顺平县河口乡四联办小学,不过3个小时的车程。但记者采访时接触到的孩子,家里除了几本教辅读物外,几乎都没有什么课外书。学校图书室里的几百本书,很多也都已经十分陈旧。

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孩子们看到北京的叔叔阿姨带来的《话说中国》《颂读中国》《西方寓言》《东方寓言》等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新书时,真有些“爱不释手”。

我国现在每年生产各类图书20多万种,其中以广大少年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出版物可以说琳琅满目。但就在城市孩子眼花缭乱不知该挑哪一本的同时,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却一本课外书都看不到。

应该让农村孩子更多享受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成果,让他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有所改变。在这样的主旨下,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发起了“我的第一本课外书”大型捐赠助读公益活动,采用政府出资成本采购与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方式,计划每年向两个省份贫困农村小学捐赠图书、音像等出版物,5年内覆盖全国10个省的贫困地区。

这项活动自2006年年初开始启动,在有关部门和地区的大力配合下,目前已经为河北、贵州两省贫困县的近1.5万所农村小学送去价值2500万元的图书和光盘。其中,除1000万元为政府出资外,其他的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接力出版社等单位积极捐赠。

这样的公益活动,目前在我国开展得越来越多。中华文学基金会集合广大作家开展的“育才图书室工程”,先后收到上百位作家捐款,上千位作家捐书,捐款超过700万元,在云南、贵州、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贫困地区为孩子们建立了图书室。

吉林省的“手拉手共建红领巾书屋”活动,依托团组织,发动全社会,开展得有声有色。仅在去年10月13日少先队队日当天,就募集13万册图书,在30所贫困地区学校建起48个“红领巾书屋”。

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等六单位从2004年开始携手向西部10省(区、市)部分中小学赠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仅2005年12月一次就捐赠了2万套。

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徐惟诚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加大扶持,为解决农民“读书难”建立长效机制

2005年12月18日,北京第一座“益民书屋”出现在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奥运篮球馆建设工地,书屋里有图书报刊、电视机、DVD机和不少音像制品,免费对工地工人开放。来自河南的民工郭刚谈起“益民书屋”一脸喜悦:“收了工,我们可有个好去处了。”

建立“益民书屋”,是北京市不断创新服务“三农”、送书下乡工作机制中组织实施的。作为打造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这个工程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5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筹集政府资金2000万元,联合市农工委、市建委等有关单位,为全市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来京务工人员聚集地建立1000所“益民书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书屋网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如果说,过去一些年里我们曾对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有所忽视,那么现在,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等,都必须将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发展置于重要位置。用多年来出版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反哺”农村和农民,当然也是题中之意。

不久前,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又启动了一项服务“三农”、推进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民心工程。工程计划从今年开始到“十一五”期末,每年在3―5万个村委会援建图书室,无偿配送10大类上千种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此举将惠及全国1/3以上农村,使2亿多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为确保配送图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活动组委会专门成立了援建农村图书编辑指导委员会,指导规划援建图书的内容、品种和数量。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将继续对“三农”读物的出版发行给予鼓励和扶持,逐步建立起更畅通、更便捷的农村图书发行网络,满足广大农村读者的需求。

“让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这是“世界图书日”提出的宗旨,相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它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