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著述并公开出版了《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简明扼要地阐述了1993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对今后的财政政策取向做出了展望。该书的基本观点将形
首先,现代主流财政理论通常采取三部门分析法,即把整个社会分为政府、企业和居民(家户),并把三部门的行为方式都置于“经济人”假设的约束之下,财政政策则是这一分析框架下三部门行为的博弈结果。这种分析框架把货币表达的价值财富极大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混淆了社会发展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综合配套条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发展,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精神提升。因此,从“人”的角度看,“财富”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研究的可用货币表达的价值财富;另一类是无法用货币表达的精神财富。政治家在选择实施财政政策时并不是处于“经济人”立场,而是站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立场上。显然,现代主流财政理论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有问题的。
其次,现代主流财政理论的发展观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基础上的。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公开宣称他的发展观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提出“自然无飞跃”的著名论点。这一论点对于认识自然界是有道理的,因为物质变化总有轨迹可循,或者说都是连续的。马歇尔遵循新古典分析方法的必要前提,非常强调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但马歇尔把这一观点运用到社会发展领域却是有疑问的,因为“精神有飞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物质变化过程;相反,物质变化是思想创新的表达方式。因此,用物质变化的连续性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该书指出:“在财政政策转型和调整的实践中,中国政府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转变和创新调控方式,牢牢把握相机抉择这一灵魂和关键,财政调控体系日臻完善。”中国财政政策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并取得显著成效,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相机抉择和创新发展,超越了“自然无飞跃”发展模式。由此可见,根据可用货币表达的价值财富变化的连续性原理是难以在社会发展领域做出正确决策的。
第三,在主流财政理论中,被誉为宏观经济理论创始人的凯恩斯,也是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相混淆。凯恩斯在进行宏观分析的时候,实际上把政府假设为“社会经济人”,把货币财富的加总作为社会经济人的行为结果来看待。这种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因为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经济人”,既无法做经济分析,又无法知道经济问题的根源。凯恩斯指望通过货币、利息、就业等物质要素来解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全社会都追求货币财富的极大化决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也决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书指出:“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野,牢牢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灵活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探索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健全财政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中国政府在财政政策抉择和转型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强调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这是财政政策实施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鲜明特色。显然,主流财政理论,把政府定为“社会经济人”角色,是很难真正解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
《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金人庆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