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典藏文明:三峡文物大抢救

2006-05-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夏静 王远方 我有话说

135、156、175,这是三峡工程三次分期蓄水的水位高度。今年汛后水库蓄水至156米,3年后的2009年,水位将升至175米。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560平方公里,形成的水库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从下往上说,重点文物古迹有:屈原祠、孔明碑、大宁河古栈道、永安宫遗址、孟良梯、粉壁堂、张飞庙、龙脊石、石宝寨、无名阙、

鬼城东岳殿、涪陵白鹤梁……

江水无言。古老的历史陈迹,积淀着三峡文化的深厚。

三峡文物可安宁?在采访三峡大坝全线到顶的一周里,记者时刻关注着。

十年辛苦留血脉

最新出版的《中国三峡建设》杂志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数据:权威部门确定的三峡库区文物点为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

截至2005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9千余件,一般文物17万余件。

尤为可喜的是,在库区地面文物保护方面,已完成留取资料项目171项,原地保护项目51项,完成搬迁项目117项,完成复建51项,较为系统、科学、完整地记录了三峡库区地面文物的现状和历史信息。

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市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就是全国文物系统支援重庆库区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协调会。会上,重庆市文物局与全国31个文博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签定了项目协议。9月,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首批进入库区,上百个考古工地同时展开发掘。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参加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单位已达55家,全国20个省、市,10所院校,22个文博和科研机构也加入其中。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评价说: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空前的大会战!三峡历史文化的脉络已经清晰地再现在我们面前,大量珍贵文物和研究成果正不断地向世人展现三峡地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三峡区域重要的地面建筑和人文景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大量具有峡江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得到了延续。

白鹤梁、石宝寨、张飞庙安置妥当

张飞庙是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程中最重要的地面文物保护项目,与白鹤梁、石宝寨一起被列为三峡文物抢救的三项重点工程。

张飞庙的保护采取了搬迁保护的方式。2002年10月张飞庙主体建筑开始拆卸,2003年7月在新址张飞庙建筑安装恢复完毕,主体部分工程完工。张飞庙是三峡文物抢救三大重点工程中最先完工的项目。张飞庙的搬迁选址保持了建筑群原来背山面江,与县城隔江相望的格局,地势也与原址较为接近。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位于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水库区涪陵城北长江中。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我国人民用刻石鱼的方式将历年来的枯水位镌刻在白鹤梁岩壁面上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09年以后她将永远不能再见天日。

在2001年2月的涪陵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压容器”概念的新的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方案,经讨论获得了全体评委一致赞同。经国家批准,2003年2月13日,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正式开工。目前水下部分的主体工程已经抢修完成,完成了水下参观廊道的生产制造和安装工程,以及水下照明、摄像系统和循环水系统的制造。其他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东45公里的长江北岸,建于玉印山邻江一侧的崖壁间。山孤峰峭立,形若玉印,又传为女娲补天遗留的石头,故称石宝。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城楼、寨顶古刹三部分组成。石宝寨为惟一上山途径,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

三峡水库蓄水156米高程后,水面会漫至山门,现采用围堰方案对石宝寨这颗长江明珠实施就地保护。石宝寨工程去年12月底通过社会招标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施工场地清理,施工临时设施搭建,施工用电、用水供应等前期准备,正在进行基础开挖施工。

龙脊石是云阳旧县城前长江江心的一处长200余米,宽10多米的砂岩石梁。在三峡大坝修建前,每年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一般年份中部潜于江心,形成东西两岛,水位十分低下时,两岛成一片。宛如一条白龙潜于长江,故名龙脊石,又称龙潜石。现已将其“克隆”,所不同的是,真龙脊石在水下,复制品在岸上。

此外,所有搬迁保护项目均落实了搬迁选址并完成了搬迁复建总体规划、征地工作,完成全部留取资料项目的资料工作和搬迁保护项目的拆迁工作,完成51个项目搬迁复建。大昌古镇搬迁实施保护工程,已完成补充测绘工作,正在实施古建筑落架拆除。屈原祠已经完成概算和施工图的审查,进入招投标阶段。湖北秭归的凤凰山文物复建区的环境治理和民居区展陈设计正在进行,通过治理和展示复建后的文物建筑将再现新滩民居群的古风古貌……

考古研究硕果累累

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撰文介绍:1997年和2003年重庆和湖北分别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十几年来重庆组织出版了《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1998卷,《重庆库区文物考古论文集》,《瞿塘峡题刻保护工程》,《三峡文物存真》上、下卷。并先后在库区、香港、广东举办了《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二期阶段文物保护工作汇报展》、《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等展览。

湖北库区分别编辑出版了《三峡工程坝区出土文物图集》,《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一、二、三卷,《秭归庙坪》,《秭归柳林溪》,《秭归何光嘴》,《秭归官庄坪》,《巴东楠木园》,《巴东罗坪》等考古专题报告;还出版了《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峡湖北库区传统建筑》、《三峡考古之发现》、《永远的三峡》等学术著作。

同时,湖北省文物局已经组织有关大专院校开展了《三峡地区古代聚落研究》、《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三峡地区夏商文化研究》、《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互动与诸要素的适应性研究》、《三峡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及古代族群关系研究》等一批研究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