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文论 |
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我国哲学界一般都是赞同的。如果说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的看法就很不一样了,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样赞成者有之,那样赞成者亦有之。反映在哲学体系上,其面貌就很不相同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家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以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以及斯大林所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代表,其体系大体上都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又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部分组成。实践的观点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线索仅仅被当作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而贯穿于全部认识论。因此,在讲唯物论、辩证法的时候,都是同实践的观点不相干的。这样讲唯物论就很难与旧唯物论划清界限,这样讲辩证法也就排除了实践活动。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而且由于缺乏一条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线索,也就不能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斯大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这种“推广”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实际历史进程,忽视了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对于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体系,一些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曾经表示异议。1967年民主德国以A・科辛为首的七位哲学家共同编写了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是冲破苏联教科书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以实践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在革命实践中如何变革自己的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把人类和人类活动,即社会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和中心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撇开这个内容,是完全不可能的”。可惜的是,这一探索后来由于外来的政治干预而被否定和禁止了。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长期因袭苏联哲学教材体系。1961年出版的由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曾经是我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的一本哲学教材。它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力求比较充分地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就体系而言,它与苏联哲学教材仍然大同小异,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依次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实践的观点仍然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总的趋势是有愈来愈多的同志更加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一些同志明确提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反映在教材建设上,1994年出版的由肖前任主编、黄楠森和陈宴清任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鲜明地表明了这一主张。该书前言说:“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100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因此,这部教科书是力图把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心线索贯穿于全书的。”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这种努力难能可贵,它给我们编写新的哲学教材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的思路。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指导思想在这本教材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其逻辑结构还是先讲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等,到了第七章才讲“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是说,在第七章之前的唯物论、辩证法等篇章都还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触及实践问题,这就很难说体现了以实践为中心线索而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看来作者们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该书的前言中坦诚地说:“究竟如何做到真正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整个体系,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表述上都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经过哲学界同志们进一步的共同探讨,才能逐步地加以解决。”因此,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两种值得商榷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不赞成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为讲“基本”观点可以,不能讲“首要”的基本观点,讲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了。它主张唯物的观点、物质本体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种看法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当然是正确的。但论据和论证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结论也就值得商榷。从论据说,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确切吗?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并没有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以对这一问题的物质本体论的回答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就是说,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不能划清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从论证的方法说,先预定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问题,然后说对这一最高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不是循环论证吗?所以,这种看法还难以服人。
还有一种看法,主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是,它否定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前提和基础,否定物质本体论,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主张实践本体论或唯实践主义。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践和科学证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实践活动,怎么能说实践是世界的本体呢?否定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先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主张唯实践主义的人说,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旧有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哲学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对立派别,它们并不代表哲学论争的永恒本质”,“在现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消失了”。他们主张“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唯物主义的“后缀”应当去掉。这种观点如果能够成立的话,哲学的党性原则就被一笔勾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就成了毫无意义之举,党的思想路线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就失去了理论根据。不管持这种主张的人出于何种动机,问题的实质只能如此。这种主张其实也不是什么理论创新,西方的一些学者早就宣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对世界的解释,在革命实践面前,二者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不能离开唯物主义前提去强调实践的首要地位。
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呢?我以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它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它在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发展。离开实践的哲学是繁琐哲学,对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是毫无意义的。讲唯物论也好,讲辩证法也好,讲认识论也好,讲历史唯物论也好,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一切哲学观点归根到底都应围绕实践去加以阐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线索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始终的主要线索。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看。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第一个文件自始至终贯穿一个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于它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它指明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从而也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以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为起点,按照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阐述也就应当以科学实践观的阐述为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就没有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论断,能否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而不应当称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说。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自己的哲学思想正式命名。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过“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概念,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以往的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等等。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等正式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概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既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又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且强调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应当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系统地阐明了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反杜林论》关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论述,《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论述,《自然辩证法》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述,等等。从这些哲学著作所包含的实质内容看,他们始终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始终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把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
综上所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斗争的伟大实践的,其产生是以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为起点、前提和基础的,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主题、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简称也可以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最后应当说明,我们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指的是一种解释体系。作为解释体系,一方面它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文本”;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反映实践、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前一个方面,还是后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解释者的理解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解释者那里,“体系”的表述不会完全相同。有的解释是科学的或基本科学的,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或基本不科学的,这就有一个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的问题,也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