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再乱扣帽子的年代里,抛出“假学者”这么一顶帽子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稍加留心,有些顶着“专家”、“博导”光环的人还真是配得上这顶帽子。当下学术界出现的一些乱象和丑闻,其中的搅局者就是这些假学
假学者是何模样?不妨拿“真学者”这面照妖镜来比照一下。孔夫子有个很简洁的对比:“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自己真心诚意求真知;“为人”者,意不在求知,而在博取功名。后人对此语理解有异,但将孔夫子所称学者的古今之差理解为真假之别,恐怕并无不妥之处。相较之下,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参照。他说,学者应献身于获得学问,造福社会;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因而,学者应是忠于真理的“大丈夫”。反之,假学者阻碍人类发展,不愿“变得更文明”、“变得更高尚”,“天生的爱好”就是“黑暗和撒谎”。无论定义繁简如何,两者核心的一点是共同的――真正的学者必定真心真意探求真理。
以这样的标准检视当前学界,假学者的众生相令人眼花缭乱。真可谓真正的学者都一样,虚假的学者各有各的虚假。粗略算来,可有如下表现:
其一,沽名钓誉,利欲熏心。学术可以出名、获利。这没有什么不对,但糟糕的是,有些人名利常挂心头,真理抛之脑后。他们热衷于主席台上发言、镁光灯下讲话,向往的是荣华富贵,图谋的是加官进爵,学术只是他们的垫脚石和敲门砖而已。他们往往头衔一大堆,兼职挂满身,跑工程要项目,以学术之名,行私欲之实,实在当得起一个“伪”字。
其二,弄虚作假,不择手段。有了名利心,自然上下其手、以假乱真:伪造学历、工作经历以及实验数据者有之,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者有之,请人捉刀、冒名顶替、坐享其成者有之,批量生产、“著作等身”、大放“学术卫星”者亦有之……凡此种种造假之术初时尚属隐秘,但此风熏染一久,有人竟然明目张胆,公然为之。由此,学界学术泡沫横飞,也便不足为怪了。
其三,甘当学霸,以权压人。有些人在学问上虽有几把刷子,但惟我独尊,不讲学术争鸣,容不得不同见解,动不动就以权势压人,全然不顾学术依归所在。他们常常拉帮结派,一出场,前呼后拥,一讲话,即成真理。如此官僚行径,欲求真学术岂非纯属奢谈?
其四,厚颜无耻,不思悔改。没有投身学问的志向,也就缺乏恪守学术道德的羞耻心。造假之事一旦东窗事发,有些人不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而是一味遮掩狡辩,“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有的甚至恶人先告状,对簿公堂,诬人诽谤。他们造假到底,也无耻到底。
假学者林林总总,不可尽数,但一碰到真学者的价值底线总会原形毕露。有人说假学者固然可恨,但滋生假学者的体制性因素才是罪魁祸首。不过,这种制度反思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放弃对假学者的道德批判。否则,我们的时代真要变成费希特所说的“丧魂落魄、没有神经的时代”了,也即对一切麻木不仁和卑鄙无耻避而不见,对一切强有力的和高尚的东西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