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著低俗化:扭曲的推介将有损中华经典

2006-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婧 我有话说

名著是中小学生的重要课外读物。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4周年,文艺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话题引起关注,文艺一味低俗化受到质疑。

正直的专家、教师、书商和读者大声疾呼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的一些书店,发现书架上的传统经典名著遭扭曲,种种以“大话”、“水煮”、“歪说”命名的娱乐化名著登堂入店,书中的经典人物也被披上“江湖”外衣。《西游记》中孙悟空居然生下了“小孙悟空”;《水浒传》讲的是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被看作严肃文学、流传几百年的古典名著现如今被赋予轻浮、娱乐的讲述方式,种种变相讲解古典名著的图书层出不穷。

在北京海淀图书城,2005年一家出版社出版的“逗你玩系列――暴笑无厘头作品”类名著让人惊诧:《三国志》变成了《三国痣》,《西游记》则变成了《嘻游记》。一些作品封面写着:“无厘头PK经典名著喷饭爆肚绝对让你疯狂”。年仅14岁的中学生李嘉磊,将《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30多个章节都用少年视角、无厘头语言重新诠释。就连一些中小学经典语文教学篇目也分别被“戏说”。

对名著的颠覆并非近日开始,上世纪90年代便初露端倪。先是以《水煮三国》为代表的“水煮名著”系列被吹捧为畅销书;后是一些经典名著被冠以各种搞笑名头现身各大书店;如今以“大话”、“歪说”、“水煮”为头衔的娱乐名著更是令中小学生忘了经典本身。为了寻找卖点,书商推出了以经营管理类图书面孔出现的各种后续演绎类名著。《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推出《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刘备日记》从经济角度描写了刘备起家的种种自述;而诸葛亮、唐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则相继在《麻辣三国》、《烧烤三国》、《唐僧的马》、《商道红楼》中改头换面、谈经论道、指点人生,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调侃、戏谑的对象。

正直的专家、教师、书商和读者大声疾呼:名著低俗化是一种扭曲的推介,如不制止,将有损中华经典!

另类名著绕开文学捕捉卖点

“搞笑版漫画名著和对名著进行解读的管理类图书卖得不错,受到一些年轻读者的欢迎。漫画类搞笑版一部分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管理类多为成年人购买。”王府井书店店员小杨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翻阅了一本署名为牛黄的新作《三顾茅庐》,书中第一章把茅庐解释为茅房,语言粗俗,读后非但未曾感到幽默,反觉得情节无聊乏味。记者发现,来翻阅此类书的多为中小学生。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选购搞笑版名著的中学生,她认为:“传统名著文字太多,书太厚,没兴趣读。而这种书配有图画,很逗乐。”

身为小学教师的贾女士,在看了孩子买的《西游》后大吃一惊:“传统文学名著里的人物怎么被改得如此面目全非!”北京五十七中学的语文老师杨帆认为,根据名著情节改编的漫画书,比较容易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有可能看完之后引起他们阅读原版名著的兴趣。但像这些用现代语言乱改名著的做法不可取,不仅图书本身庸俗、粗糙,从阅读角度来说,对学生也没什么益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认为,相当一部分“搞笑颠覆版”文学名著只是哗众取宠,没有任何思想意义。它把真正经典的东西毁灭了,他们所要的结果不过是剿灭权威的快感。这样的颠覆,解构的是传统文化精华。即使是改编,也应有个底线,一本改编版的名著不能把原著歪曲,现在很多作品都一味地追求个性、古怪,这些读物只能加剧孩子们的思想异化。这些另类名著是在绕开文学,捕捉卖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文化堕落、文化危机的一种表现。

专家指出,这类演绎名著的作法实在是糟蹋名著,误导青少年,尤其对尚未阅读过原著的青少年而言,必然会对名著造成偏见和误解。这是对传统的、根植于大众心里的美的事物的亵渎和对青少年的极端不负责任。由此造成的后果将是任何力量都难以修正的。毕生从事古代文学典籍研究的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郎宝如认为,所谓的“水煮”、“大话”是典型的文学寄生作品,在扭曲青少年阅读偏好的同时,侵蚀了我国文学经典的严肃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学教授刘勇认为:“传统名著走向市场,不是近几年的事情,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跟管理谋略挂上钩,将他们通俗化、漫画化重新演绎跟现在的动漫文化发展有很大关系。其一是由时尚推动,是伴随着时尚潮流出现的文化现象,不能将其跟文学名著等同看待。另一方面,这些经典名著是非常丰厚的资源,为后续演绎版本提供了素材,运用创造性思维重新整合是另一种传播。搞笑版本是一种解读方式,但要分清名著版本和解读版本。”

还有专家表示,这类书是对古典著作的一种践踏。古典名著涉及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等问题,不能随意戏说。就算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者追求平民化,也不能以文化素养为代价把民族文化踩在脚下。另外,一本改编版的名著不能歪曲原著,否则无论多么逗引小孩子喜欢,都不是推介原著的正确做法。

应对“变味名著”变堵为疏重塑严肃文学地位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现代人阅读被解释成快餐式的浅阅读。这种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阅读表现在人们愈来愈选择通俗读物、图文书和休闲读物。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其实,这只是现象的一个方面。

“对于‘变味名著’,要变堵为疏。”刘勇说:“新媒体已渗入千家万户,年轻一代的语言系统和阅读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大多数年轻读者成为读图的一代、网络的一代,重新让他们读四书五经已不可能。为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社会、学校、媒体应注意引导,大胆争鸣,将‘水煮作品’庸俗内容删除校正,变堵为疏,既可以让年轻人得到思想升华,又可帮助他们理解传统的精华。”

在多元娱乐形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名著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少,一些孩子对名著敬而远之。专家指出,其实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也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既不脱离原著精髓,又生动活泼,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读者,促使很多人对阅读原著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名著可以通俗化,但绝非水煮、大话类的低俗化。

有专家指出,任何著作都该具有“满足”和“提升”的双重功效。即便是改编的作品,也应具有精神层面的提升作用,不应单纯为了宣泄情感。名著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一个人有思想、有情感,而不是让人变得越来越怪异。如今很多作品一味追求异类、古怪,这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在教育中,古典文学知识虽然有可能以一种让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但文学作品的通俗化绝不等于庸俗化。

郎宝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特别是珍视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能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口味随意对历史名著进行所谓的“整形”。对于如何解读名著并使其在青少年中有市场,关键在于要让阅读方式贴近青少年心理。

对于名著被娱乐化、庸俗化的现象,王富仁指出: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使读者高尚起来,真正有价值的文学是很有趣味的。现在严肃文学趣味性不高,没能力吸引青年人的眼球,缺乏与时俱进、力透纸背的文学力作。没有时代性的健康文学精神来引导,肯定就有非主流的文化读物来误导,所以,与其用传统观点批评青年人,不如改变虚伪泛滥、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类的文学创作,改变精神正餐“沙漠化”现状。对社会而言,在娱乐和通俗盛行的时候,更要注意寻求严肃和通俗的一种平衡。出版机构如果只是急功近利地给作品贴上一些新标签,想方设法吸引读者眼球,千方百计刺激读者感官,必然会离真正的文学越来越远。

“另类名著”之所以流行,主要是企图靠低俗的搞笑来吸引青少年读者。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语言,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图一时好读、好玩。必须指出,篡改削弱了名著的教育作用,对于名著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青少年根本无法有效接受,其后果显然不是肤浅的笑声所能补偿的。

家长们担心,对名著的错误解读容易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家长们呼吁,学校和社会应及时叫停“另类名著”的流行,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链接

■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2004年6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出版物出版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所有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都要增强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新闻出版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要重点抓几件事:严格把关,防止出版物中出现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和不良信息;开展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的整治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有关部门从2005年5月开始着手制定《“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历时一年,现已全部完成并颁布实施。《规划》共分3大部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子规划。对比“十五”期间,在项目的结构上注重把握通俗与学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有一批学术前沿成果及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骨干工程,又有一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的通俗读物,尤其是面向农民、工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知识读物。在《规划》中丰富的图书品种,充分显示了我国出版业未来5年的灿烂前景。

■专家认为,经典名著改编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尊重原著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涵;二是要尊重原著叙事结构与故事框架;三是要尊重原著基本的人物形象与命运走向。

(辑自《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