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学人口达2000万,毛入学率超过19%,总体上迈入了大众化的门槛。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高等教
如果仅以毕业生就业率来判断高等教育是否存在严重问题的话,则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越大,就业率将越低。原因很简单,中国社会生产水平在一个很长时期内还不可能满足所有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有关测算表明,“十五”期间年增加就业岗位有800万左右,从理论上讲,是能够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但实际上,由于新增就业岗位的地域分布、职业分布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用人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是,社会新增就业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以普通高校为例,1999年毕业生人数为84.76万,到2004年增加到239.12万,增长了170.78%。假设199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总人数应为84.76万人,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到2004年7月,200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左右,就业人数应在167万左右,比199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增加近1倍。很明显,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大幅度提高了社会就业人口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口的比例。不仅如此,高等教育还有助于毕业生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择业转岗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研究。夏再兴博士的研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不存在过度问题,但存在结构性过度问题,具体表现为一种“外表性过度”、“虚假性过度”和“结构非均衡性过度”。这一结论值得重视。不过,由于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夏再兴博士主要是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的,实际上,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微观角度,从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探讨。我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来,以指导高等教育实现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为《中国“教育过度”问题研究》(夏再兴著人民出版社)一书的序。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