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暨南大学面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开展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及预科教育的专门学院――华文学院办公大楼及大楼前的五洲学子雕塑。 |
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的暨南大学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它既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和创办最早的高校之一,也是目前全国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学生最多的大学。
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暨南大学于1996年顺利进入国家“211工程”大学重点建设行列,经过“九五”、“十五”两期“211工程”建设,学校的综合实力大为提升,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百年侨校”、“华侨最高学府”,是暨南大学蜚声海内外的两块“金字招牌”。可以说,暨南大学今天所取得的这些成就,离不开它对自身优势、办学特色及其总体发展战略的清醒定位。
一、以“侨校+名校”发展战略规划“十五”“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
百年暨南,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一直秉承着“声教讫于四海”,即面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使命。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根据自身侨校特色和高校发展规律,确立了“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并根据国家对“211工程”大学建设的具体要求规划“十五”期间的总体建设目标,这就是: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通过继续重点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的水平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传播中华文化、服务华人华侨、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作用,保持和发展学校特色和优势,为把暨南大学建设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华侨高等学府,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二、“十五”“211工程”建设带动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
在中央、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在“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本着“发挥优势、深化改革、保证重点、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的基本思路,认真做好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这“三篇文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学校在办学层次与规模,教学的质量与成果,科研的实力与水平,学校整体形象与在海内外的影响等方面均取得重大变化,成功实现了学校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科布局更加完善,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在原有16个学院的基础上,新组建了第一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艺术学院。迄今,全校计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华文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深圳旅游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艺术学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国际学院、珠海学院、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等20个学院。
在此期间,新增24个本科专业。目前,全校共有6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专业结构。其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历史学(师范方向)、新闻学(国际新闻方向)、信息工程(光电与资讯科技方向)、针灸推拿学、物理学(师范方向)等7个专业(方向),专门招收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学生。
在这些新增的学院和专业中,知识产权学院是华南地区首家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学院。它不但填补了广东省以及整个华南地区在知识产权专门学院设置方面的空白,而且还将为日后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的省市战略乃至国家战略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而华文教育专业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华文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它的设置,不但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外汉语教育仅停留在大专以下的低层次水平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暨南大学面向境外、海外的华文教育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暨南大学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6个;二级学科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66个增加到133个(包括6个专业学位)。目前,学校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门类,博士招生专业已达55个,已形成11个具有规模的高水平学科群,为建设有侨校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
目前暨南大学在校全日制学生23892人,其中研究生6567人,包括博士生787人,硕士生5780人,总体规模是2002年(3245人)的1倍多。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由1:3.8上升到1:2.4。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有1篇论文被评为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学校在该项上零的突破。
作为一所面向境外、海外办学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始终以扩大招收港澳台及海外学生为己任。“十五”期间,港澳台及海外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由2002年的6100人增加到目前的10270人,增长68%,总人数高居全国高校之首;特别是在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达868人,占全国高校海外及港澳台研究生总数的1/4。目前有来自世界五大洲77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校求学。这些数字有力地证明了,暨南大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侨最高学府。”
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如在“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总分并列全国第12名、广东省第1名。
在教学成果奖方面也有新的突破。2005年,有两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省级一等奖。
(三)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大为提高
截至2005年底,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484人,其中研究生学位者1281人,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由2002年的63%增加到86%。教职工中有博士学位者644人,是2002年(294人)的2.2倍。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占75%。
新聘请院士5人,目前暨南大学共有全职和双聘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引进文艺学“珠江学者”1人。新增博士生导师64人。学科队伍的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科研实力增强,水平不断提高
1.自然科学方面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到位科研经费3.90亿元,较“九五”(2.77亿元)增长40.8%。在此期间,获2项“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品种研究”专题,是广东省唯一获得该专题资助的高校;获1项“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平台技术”重大专项二级子项目;1项“生物工程”主题项目和1项“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现场快速监测系统技术”主题二级子项目;并首次获得1项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项目,首次获得国家“863”“艾滋病专项”1项,“十五”科技攻关“纳米专项”1项,广东省“中药现代化领域”招标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1项。首次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项、“863”计划7项;主持了广州市科技局中药现代化专项课题;首次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暨南大学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科技论文数量不但有较大的增长,而且质量明显提高,3年来共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760篇,其中608篇被SCI、EI、ISTP等三大索引收录,是“九五”期间的3.8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1项。此外,学校共申请发明专利89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授权22项。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结构类似物及其生产方法及应用”,获广东省专利金奖;第一临床医学院研制的“血液透析机”获得广东省优秀专利发明奖,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市场准入证及国家新产品证书;药学院开展的“重组vMIP抗HIV感染的临床研究”获得全国首个抗艾滋病I类新药临床试用批文,这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药物。
“十五”期间,学校的科研平台建设卓有成效,获批组建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故障诊断实验室”。此外,“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还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实验室。
2.人文社会科学方面
“十五”“211工程”建设以来,暨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5年实到科研经费1280万元,是2002年(716万元)的1.8倍。同时,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004年和200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均为11项,在全国排名19位左右。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面向社会,“十五”期间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48项,仅2005年的经费就达549.7万元。
发表社科研究论文逐年递增,2005年的论文总数比2002年增长了32%,达1487篇。同时,论文的质量也不断提升,“十五”建设期间,被SCI、EI、ISTP、SSCI四大索引收录的论文数由1篇升为17篇。被CSSCI收录的论文也由2002年的497篇增长到2004年的906篇。2005年出版的社科研究著作比2002年增长了53%,达159部。且学术专著增长较快,从2002年的35部增加到2005年的67部。
2005年,学校人文社科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就达33项,取得了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近年来,暨南大学积极引导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作为省内唯一的受邀单位,承担的广东省政府重大委托课题《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总报告》,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领域最高水平、最权威的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并被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作为具体决策的参考。与广州市国税局合作进行《广州市国税局能级管理》项目,其研究成果――计算机能级管理系统在广州市国税局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他政府机关公务员人事行政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专门听取了该课题专家组的汇报,并表示全国税务系统要按该课题的模式进行人事行政改革。
经过几年建设,暨南大学主办的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在国内崭露头角,已经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和显示度。2003年以来,《暨南学报》(哲社版)和《东南亚研究》连续入选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
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所)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企业发展研究所和金融研究所)。通过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优化了资源配置、深化了科研体制改革,为实现跨学科研究和团队联合攻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五)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化步伐加快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先后同法国里昂天主教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州桥港大学、俄罗斯圣彼德堡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韩国汉阳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埃及开罗大学等17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使学校的国际交流伙伴拓展到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与此同时,还陆续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等姐妹学校续签了合作协议,使双方合作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更好地培养国际化、现代化人才,学校还较早地与国外高校合作实行交换生制度。“十五”期间,先后派出近80名同学前往四大洲8个国家留学。同时,也接受了来自姐妹学校的近40名同学来校学习。通过交换学习,不仅使派出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学风,推进了学校的国际化步伐。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共聘请55名长期专家和43名短期专家来校工作。合作科研领域涵盖华人华侨研究、经济、计算机科学、材料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遗传学、环境科学、水生生物学等各个学科。此外,还先后有68名专家学者来校短期访问讲学。
同时,派出648名教师前往境外讲学、授课。在推进东南亚等国家的华文教育发展以及为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五”期间,学校召开多次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如“首届海外华文文学高峰论坛”、“第四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合作研讨会”等,100多人次教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进一步推进了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近3年全校增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986万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已完成了全校学生宿舍网络的主干升级和Web邮箱系统的升级改造,学校的网络线接入了所有的教室、教工和学生宿舍、办公场所,每间教室均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各校区之间实现了联网;图书馆ILAS系统进行了二次升级,完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整合工作。在基础设施方面,校本部完成了10栋学生宿舍、医学院大楼、理工学院大楼、土木实验楼、行政办公大楼等基建工程,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珠海学院也完成了体育馆、学生及教工宿舍等工程,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同时,新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建设工程正在积极进行。
(七)为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学校先后与韶关市政府、茂名市政府、江西赣州市政府、佛山市政府签署了“校市全面合作协议”。学校与签署协议的地市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的合作,有利于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八)海内外声誉进一步提高
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在海内外的声誉日隆,受到中央、省市、港澳和海外华文媒体的高度关注。如2005年4月,美国侨报(美东版)、美国侨报(美西版)、法国《欧洲时报》、《欧洲联合周报》、加拿大《环球华报》、澳洲《新快报》、休斯顿《华夏时报》、芝加哥《辰报》及奥地利《欧华侨报》等多家海外华文报纸,对暨南大学的办学成就、学生校园生活等作了系列专题报道。
2005年11月,暨南大学承办了“第一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这是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在我国举行的首次比赛,更是第一次由一所高校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受到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长佐治桥霖先生(GeorgeE.Killian)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历年来亚大体联主办的最盛大和最成功的赛事。亚大田赛前后,海内外40余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持续、密集和广泛的报道。这些报道,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全方位介绍了暨南大学的侨校特色、体育实力、多元文化等,极大地提高了暨南大学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九五”、“十五”两期“211工程”建设,暨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海内外瞩目的国际型高等学府。今年,适逢暨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学校决心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并通过“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实现“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创建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谱写新的篇章。
2005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
2005年12月7―8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了“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学术研讨会。 2005年11月,由暨南大学承办的第一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