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合管理: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

2006-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如金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在创新发展中国管理科学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多年来力图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合理内核与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曾经支撑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持续发展,由此形成的传统和合管理有着值得继承的合理成分。作者多年来对传统的和合管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致力于打造体系完整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合管理理论。作者指出,和合管理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形成了和合管理的更为坚实的价值观体系,而且可以使和合管理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文化之上的和合管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的适应性,尽管在理论研究上是一家之言,但是和合管理理论创新,对于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合理内核与基本框架应该说是作出了建设性的努力。今日本刊特发此文,以期对创新和发展中国管理科学尽绵薄微力。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学科划分上,管理学目前已从原有的经济学科设置中相对独立且已自成体系,但本刊是“大经济学”的视野,事实上,传承了数十年的《经济学》专刊原本就包含管理学的内容,我们对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关注一以贯之。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理论

现代公共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科学运用公共信息资源、加强绩效测量与公共项目评估、改善公共预算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不断提高政府生产力\(政府生产力指政府改善其服务提供的效率与有效性之和,更准确的表述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绩效测量和项目评估是政府政策执行和提高政府生产力普遍运用的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对西方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有很多问题没能解决。这不仅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公共管理理论上的缺陷。

经济利益差距和不平等是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管理学遵循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研究经济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问题,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最优化方案选择、制定科学的落实最优化决策方案的工作计划、构造适合工作需要的组织系统、有效的和理性的指挥或领导、过程中的即时调整和全过程的调控,致力于所有管理环节的执行力和效率性。由于管理学和管理实践与经济学一样,没有有效的利益协调的理论支持、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由利益矛盾导致的社会不和谐现象便同样不可避免。

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贯彻利润最大化原则而进行的最优化选择可能导致的收益差距,如果有兼顾平等的理论支持、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有兼顾利益差别的分配调整,将有助于减少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已开始生长了一些与和谐理念类似或相通的内容,比如:双赢的理念及其相关做法,战略联盟理论和实践,特别是目前风靡西方的以淡化竞争、倡导合作共赢的“蓝海战略”,以及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等。但是,这些新的理念和理论创新还没有系统化和完整化,还不可能更好地解决如上所述的种种弊病,还需要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

和合管理是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其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原因在于其理论依据和社会价值取向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准则的。正如西方学者关于政府增长模型的解释所言,“社会是由许多相互竞争的团体构成的,其利益可能或不可能彼此相融一致。因此,一个团体可能费力从政策制定者那里得到特定的让步来实现自己特定的目标,但是对一个团体的收益可能是以其他团体为代价的”\(尼古拉斯・亨利\)。由于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上的原因,企业只顾赢利而不管收入差距,公共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在于和谐,包括社会秩序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基本的应是经济关系的和谐。实际上,管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和谐,因为,管理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去协调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因此,怎样重新认识管理的和谐价值及其实现问题,就成为一个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思维。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也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和合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营养。我们所讲的和合管理,是批判地继承和合文化理念、以中国和合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管理,是结合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际,同时吸收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于我有用之内容,通过兼收并蓄中外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之精华,而创新发展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和合”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于先秦时期开始出现,在老子、孔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的著述中都有着相关论述,以后逐渐为儒家、道家、佛家所通用。实际上,“和”的潜移默化,也使之逐渐具备了普遍性的管理学意义,“和气生财”就是其经典性的总结。“和”于生意场上可谓是不可或缺。因为,任何交换或者说做生意,都是从感情、意向沟通开始,“和”则是最好的沟通方法和润滑剂。同时,“和”还可以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寻求更多更大的生意机会。与“和”相通、相联之“合”,向来就是“和”之所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以“和”“合”连用也。“和”是“合”的先期准备、必须条件和序幕;“合”是“和”的目标选择、手段和组织条件。有了“和”,才能有感情到思想的逐步沟通,才能有“合”之可能和最终实现,无“和”则没有可能达成“合”,而惟有“合”才是致胜的最优路径选择。由“和”到“合”,终由“合”致胜在中国传统的和合管理实践中屡见不鲜。程思远先生在《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中指出:“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一般说来,我们说‘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说‘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光明日报》,1997年6月28日第二版\)

和合管理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并非西方创造,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古代有一整套日趋完善的体系和办法,构成了中国传统管理中人本管理的丰富内容。“以人为本”是内在的原则,“和合”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形成了和合管理的更为坚实的价值观体系,而且使和合管理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和合管理的基本策略原则,就是在进行历史的扬弃中的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中庸之道等辩证思想。应该指出的是,中庸之道不应简单地被视为“和稀泥”和保守。中庸的本意是一种不偏不倚、刚柔相济、执中行权、与时屈伸的哲学方法和领导艺术。孔子把中庸之道看做是思想方法的极致,《中庸》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所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这里,实际上也是道出了适时变应、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的修身处事的方法。

和合管理精髓就是“和气生财,合作致胜”;“和”,即和谐、和睦、和平、谐和、中和;“合”,即合作、联合、结合、融合、组合。“和”、“合”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的概念,表示了和睦共处、和气生财、合作聚力、协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之要义。“和”是“合”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方法和前提,和睦共处才能和气生财;“合”是“和”的选择和结果,是手段和途径,合作联合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气生财”的管理目标,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管理策略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和合管理之实践。“和”、“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和”、“合”联用是今天的根本制胜之道。

和合管理不仅是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容的理念,而且是具有完整体系的管理理论和高超技巧的管理艺术。和合发展战略,有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和合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实现真正的人本管理;和合市场营销,有利于整合各种有用的市场力量顺利实现市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与“和合”理念原则,才会有双赢,才能克服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经济管理理论及实践上的缺陷,才有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可以说,“和”、“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要。(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