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至29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回演讲团,在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福州、厦门、兰州等地的新闻单位和高校新闻院系进行了巡回演讲。
2003年以来,为加强新闻从业队伍的建设,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坚决阻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四大公害”。几年来,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在全社会树立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巡讲现场反响强烈
连日来,由新闻界专家学者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组成的巡讲团的精彩报告,在各地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在新闻单位、在高校礼堂,巡讲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阵阵。
有31年新闻从业经验的解放日报党政部副主任张伟光说,巡讲团的演讲生动精彩、感人至深。尤其是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的发言,体现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让人感佩。
上海晨报副主编金乐敏听了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所作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报告后表示,对都市类报纸来讲,坚持新闻真实性,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去年一些媒体以《95%国产啤酒含可疑致癌物甲醛》为题发表不实报道,在海内外引发轩然大波。对此,上海晨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访检测机构、科学家及啤酒厂家,还事实本来面目,并配发评论《谁把国产啤酒妖魔化》,指出媒体不能随便跟风炒作、为求卖点耸人听闻。
“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新闻院校是树根立魂打基础的重要环节。三项教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要通过学科、队伍、制度建设,使三项教育不断深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社会实践使教学内容入心入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说,“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已经作出了榜样,复旦新闻学院鼓励学生走到社会,今年就将组织20名在校生走上青藏线采访锻炼。”
重庆广播电台采访部副主任员晓鹏说,巡回报告使我有流泪的冲动。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以为自己秉承着最初的新闻理想和情操,听了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如何对待采访对象,如何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讲述,使我受到一次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洗礼。
重庆晨报编辑中心主编姚君说,听完报告心潮澎湃,感受到三个关键词:理想、责任、激情。
西南政法大学教师张北坪说,媒体行业的一些现象令人忧思,媒体如果成为人类文明的暗礁,那将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在新闻界进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非常及时和必要。
报告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雷力对记者说,听了报告,突然间觉得自己有了追求的目标。虽然自己现在还是准新闻人,但是将以新闻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要想“三贴近”首先“三深入”
到第一线去,到现场去,这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许多优秀新闻人的追求。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对新闻事业的忠诚激励着大批兢兢业业的新闻记者忘我地奔赴每一个新闻现场,无论前面是洪水、战争、大火,任何危难都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2000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工作的赵亚辉,先后参加了伊朗巴姆地震灾区救援、我国首次西沙群岛地磁科考、印度洋海啸灾后救援、第二次珠峰测量等重大报道。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年纪轻轻,就能赶上这么多大事?”“答案很简单,”赵亚辉说,“因为很多事情上我用心了,投入了,愿意去了,舍得放弃了,敢于吃苦了,所以把握住了机会,到达了新闻现场。”
2004年,我国首次西沙群岛地磁科考即将进行,赵亚辉被科考队确定为惟一的随队记者。但是当他到达海南文昌码头准备上船时,却发生了变故,因为前些日子风浪过大船舶多次停航,此次科考队的9张船票被缩减为3张,但必须保证3名操作队员上岛执行任务,这样就没有赵亚辉的船票了。科考队长劝他,别沮丧了,我都不能随船上岛了,去不了现场责任不在你,等他们回来了再报道也行。但是赵亚辉没有放弃,他知道这种船上多一个人少一个人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会没有床铺,要艰苦一些。于是,在时间不多的情况下他想办法“混”上了船,等船开之后主动找船长承认了“错误”,在甲板上摇晃着熬了一夜后,第二天他成功对我国首次在西沙永兴岛进行的地磁测量进行了现场报道。当天,他的这篇稿件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转载,还被一些海外媒体转发。
……
赵亚辉的经历充分证明:坚持“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活力与魅力的源泉。报道要做到“三贴近”,记者首先要“三深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被老乡们称为“铁脚记者”的辽宁电视台记者吉永成有一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要使报道实现“三贴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也必须要深入。记者只有吃透了文件精神,并用鲜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把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好,才能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998年,国家土地延包30年的政策出台,吉永成预感到这将会给农村带来深刻变化。于是,他马上研究文件,深入领会政策实质,同时密切关注全省各地出现的新变化,多次深入到阜新、铁岭、盘锦等主要产粮区农村,采访挖掘新鲜事。最后,在产粮大县昌图县最偏僻的老曲家店村发现,由于这一政策的出台,农民们吃了定心丸,开始舍得在自家的承包田里加大投入,家家户户都花1万多元打了灌溉井,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开始了灌溉农业的新尝试。有些困难农户甚至借钱也打了井。他觉得这是一个新的亮点,三户、五户打井不算什么新闻,但是全村人打井就是很好的新闻。于是,他就以打井为切入点,采制了电视消息《老曲家店户户添新井》,通过一个小村子的新变化折射出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大背景。报道播出后,受到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这是对党的政策解读宣传的一次突破,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真实的永远比虚构的精彩和生动。深入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是保证新闻真实的前提,也是记者必须付出的职业成本。采访离生活贴得有多近,稿子就离读者有多近!”这是吉永成发自内心的感触,也是新闻战线的一种共识。
近年来,坚持“三贴近”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报道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更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走向基层,深入群众,从现实生活中采集最鲜活的素材,报道最生动的新闻。这是一个悄然却深刻的变化。会议报道、重大时政新闻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典型宣传报道等等,都以新面貌、新变化赢得了受众的嘉许。无论是翻开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广播,我们的新闻报道正在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
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
当今社会,新闻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手段日趋多样,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报道面越来越宽,信息量越来越大,新闻媒体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接受信息、学习知识、生活娱乐的主渠道,新闻舆论对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刻,新闻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新闻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各级党委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着重培养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新闻宣传工作的优秀新闻干部,造就了一大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新闻业务、做出突出成绩、人民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党的新闻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5年,我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人员有17万余人,新闻从业人员达到了70多万,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细心的人们发现,过去我们的新闻记者在采访外国人士时往往要借助翻译,而现在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许多记者可以直接以外语与被采访者对话。如今,无论是外语还是电脑、摄影等采访需要的各种技术和知识,新闻记者们掌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很多记者一专多能,集文字、摄影或摄像、录音等“多功能”于一身,生机勃勃地活跃在新闻采访第一线。
几年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生米镇原副镇长李本红涉嫌犯有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捕后,在羁押期间享受了一系列特殊“待遇”,而且在狱中11个月的工资照领不误。这一系列蹊跷事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愤慨和不安。新华社江西分社记者林艳兴经过艰苦扎实的采访,多次顶住了对方威逼利诱,在“新华视点”专栏播发《江西一在押“黑老大”享受非常待遇引起群众不安》一文,全国117家媒体采用此稿,中央领导同志对此做出批示。公安部有关人士评价,此稿“矛头直指‘黑保护伞’,事实如此准确,没有引来麻烦,是涉黑报道的一大突破。”有关部门查实稿件反映的事实后,李本红本人及其“保护伞”都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2004年,西藏某媒体的记者格桑达瓦、边巴次仁和边巴驱车前往日喀则采访途中,恰遇一辆刚刚翻入沟中的车辆。作为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人,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了救人的任务。由于车辆严重变形,车门无法打开,他们就用石头砸开挡风玻璃救人,自己的手被玻璃碎片割出了好几个血口也毫不在意。所有人都救出之后,他们在顺路车拒绝搭送伤员的情况下果断地中止采访,用自己的车立即将伤员送回100多公里外的拉萨。由于救助及时,全部5名伤员都脱离了生命危险。
每天每夜,千百个林艳兴、格桑达瓦这样的普通记者,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维护和恪守着自己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他们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他们用无言的行动证明,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是党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是伟大事业的忠实记录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党的新闻工作者始终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用辛劳和信念续写忠诚。
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
巡讲中,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一次采访经历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2002年,成都军区测绘大队执行填补西藏基本比例尺地图空白区的任务,杜献洲随队采访。21年前,这支测绘部队开始填补西藏测绘空白时,西藏没有火葬厂,每年进藏最后一辆车拉的肯定是棺材,很悲壮。年年都有官兵牺牲在西藏,截至2001年共牺牲了23人。
由于进藏后意外负伤,杜献洲原定跟随采访的那个测绘小分队先走了,他只好不大情愿地跟着一支任务比较“轻松”的测绘小分队来到工布江达县,共测两个点,一个在海拔5666米的冰川上,另一个低一点,海拔3600米。
跟着测绘队徒步走进原始森林,就遇到一条河,河虽不宽,但上面只有一根光溜溜的独木桥,桥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掉下去基本没救。杜献洲一上桥,听着下面轰隆隆的水声如闷雷滚过,腿就软下来,站都站不直――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恐惧。不管怎么害怕,独木桥还是硬着头皮过去了。没有想到的是,傍晚他们历尽艰险完成当天的测绘任务后,再次来到河边时,却发现河水涨了两米多高,独木桥已经淹在水里。过不了河,只能在原始森林边上过夜。但毫无准备地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过夜又岂是件安全的事,弄不好会闹出人命来,考虑来考虑去,中队长蒋明辉决定还是往下游走,边走边找地方过河,实在过不去再说。路上,他们两次试图泅水过河,都因水太深太急,退了回来。河里滚动的石头,把他们的双腿撞得青一块紫一块。一个小时后,他们发现有一段河面上有不少枯树枝,决定再闯一闯。先踩着树枝走到河中间,快到对岸时,河面上没有树枝了,只能往对岸跳。
杜献洲离开西藏时,官兵们又去“做点”测绘了。等待他们的,还有更艰险的点位。回北京不到一周,就得知又有一位工程师牺牲在测绘途中,这个大队的烈士增加到24名。大队胡政委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杜献洲拿着电话也止不住地流泪。后来,杜献洲采写的通讯《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山》发表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其实,巡讲团的成员谁没有过在采访路上出生入死的经历?在采访过程中,又有哪个记者没有遇到过艰难险阻?也正因如此,近年来,类似的获得读者、观众好评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
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命运休戚相关,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伟大的事业息息相关。通过一件件优秀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亿万人民,用爱与信仰记录着共和国的前进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