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回报告会自5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首场报告会后,报告团辗转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福州、厦门、广州、武汉、成都、兰州等地的部分高校和新闻单位,陆续开展了18场巡回报告会。报告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各高校师生、新闻工作同仁的热烈欢迎。4位新闻理论专家、8位新闻工作者的精彩发言场场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现摘取报告团12位成员发言中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
心中要有爱与信仰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
2005年,我采写了四川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王顺友是一个苗族人,他一个人常年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小凉山的原始森林里,牵着一匹马,给深山里的山民们送信送报纸。一年365天,他有300天都是走在邮路上的,他和马在一起的时间远远比和他的妻儿在一块的时间多得多。他的性格特点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特别是因为长年一个人在深山里,见到生人就很紧张,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说话。当我第一面见到他时,望着他质朴而又极度木讷的神态,真的感到很吃惊,心想,这该怎么采访呢?于是决定和他一起去送信,一起去走邮路。当无法用语言去交流时,行动是惟一的选择。
我生平第一次学会了骑马,而且是在四川的凉山上骑马,那山真的让我震撼,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山路。我想,我仅仅走了这么一段路,就已经感到生生死死,而王顺友是一年到头天天都在这路上走啊,而且我们走的路还不是最险的路,更险的在后头,没敢让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我才真正感觉到王顺友的不容易,感受到这个人内心的力量,那是一种坚韧,一种责任。
当天晚上,我们在一个叫做李子坪的原始森林宿营,晚饭后我们围着篝火跳起当地的一种集体舞蹈。跳着跳着王顺友也过来了,边唱山歌边跳舞。过了一会儿,他忽然从队伍里退了下来,一个人站在那儿喃喃自语。他说:“我今晚太高兴了,太高兴了!”说着说着,他就像个孩子一样,突然捂着脸就大哭起来,“如果天天有这么多人这样陪我走这邮路,我愿意走到老死。”“再苦,我也要走啊,我是这个大山里少不得的人!……”我当时被这一幕震撼了。就是这个晚上,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大山里的乡邮员。王顺友的路让我走进了王顺友的心。正是从他默默的走路中,从他如痴如醉的跳舞中,从他的大哭中,从他与马的故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人的真实。
回来后我写出了一万多字的稿子《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报道感动了无数的人们,网上留言百万人次,许多人是流着泪读完了这篇上万字的报道的。我接到了许多手机短信、来信和电话,他们的感动让我难忘。其中有人这样说:“王顺友、王顺友的马、记者,都让人感动。”王顺友给我的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
常有人问我,做了那么多年记者,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和激情呢?我觉得,首先我非常感动于记者这个职业,我常常说,这个职业吸引我的最大的魅力,就是给了我机会和平台去接触生活中那些非常好的、优秀的、善良的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可能都只有这样或那样的闪光点,但正是这些闪光点汇聚成一种丰厚的精神滋养着我。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他们生命中的闪光,都在滋养着我,让我永远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新闻观与新闻实践中的“政治家办报”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
新闻观是世界观在新闻活动方面的体现。不管人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他对新闻的选择、加工、传播、评价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指导下,受一定新闻观支配。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总是在悄悄而又确切无疑地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等的性质、地位、作用、意义、衡量标准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总的看法,集中体现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一个基本要求,即“政治家办报”。
从思想史的角度说,一些重大分歧往往集中体现在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的认识上。不同新闻观的区别,首先集中体现在对什么是新闻及新闻事业性质的认识上。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指政党主办或领导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活动中对政党意志的贯彻和体现。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当好党和人民忠实可靠的耳目喉舌,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在对历史和现实生活诸多事件、诸多利益和价值的判断中忠实有效地体现党的意志。
坚持实事求是,既是坚持认识规律,也是遵循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它告诉我们如何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它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立足于事实的基础上,没有新闻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它要求,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分析、判断,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辩证地认识的基础上,从总体上、从本质上、从发展趋势上把握具体事实所具有的价值和传递的信息和意义。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
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是建设性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的,是具有建设性和推动发展作用的,是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的。舆论导向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各环节、各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还要关注舆论导向的构成与体现方式。从报道倾向性和报道时机上说,褒贬、强弱、显隐、大小、迟早等等,都体现舆论导向。
作为一种政治要求的“政治家办报”,强调的是一种政治责任、政治意识和社会职责,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媒介的负责人和终审发稿人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强调的是在此基础上的高超的把握艺术和体现能力,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高超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不懈的职业追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强调的是办报者要在维护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思考、定位自己的办报行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
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理论支撑。因此,弄懂弄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无论对于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还是对于正在大学课堂里学习新闻学知识的莘莘学子,都是极为重要的。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反映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认识自然,能动地改造自然,必然要求真实的新闻信息在相互之间传播和扩散。否则,人类将受到新闻规律的惩罚。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真实,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以什么立场反映、用什么观点剪裁、靠什么思想取舍事实等,都必须通过记者、编辑的主观选择。新闻事实是客体与主体相统一的真实。
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始终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只有真实、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才能真正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反之,我们媒体的权威度和公信力将大打折扣,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损害党的新闻工作的基础。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生活的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大。怎样真实地报道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坚持新闻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都对我们的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量。我认为,无论世界风云怎样复杂,我们的新闻工作,一定要立足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大计这个根本支撑上。以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最大荣誉,以损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最大耻辱。
全身心投入到记者角色中
解放军报主任记者杜献洲
1997年,我从新疆记者站调到兰州记者站。这期间,西北边防80多个一线连队,我跑得差不多了,有的连队,像全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边防连,至少上过3次。2000年初,我调到记者部机动组,主要任务是参加军委领导的报道和全军重大活动的报道,像军委领导下部队调研、每年“两会”、“神五”发射、小汤山抗击非典、在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五国反恐演习等等,都要参加。我连续参加“两会”报道已经6年。2001年“两会”,我平均每天见报的稿子就有2000多字,连续采写了15天。平时不值班,就继续下边防。我准备走遍全军最艰苦的边海防一线连队。这5年来,我跑过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内蒙古边防、广西边防、东北边防、西藏边防,和边防官兵一起执过勤、巡过逻、潜伏过,最热最冷的滋味都尝了尝。2002年“三九”期间,我在漠河边防和战士一起潜伏时,气温到了零下49℃,半个小时,皮大衣就冻在冰上,扯都扯不动,冻到最后啥感觉也没有了。先后采写了100多篇亲历报道,其中有《神仙湾哨卡的英雄神话》、《孤礁六日》、《漠河,感受“三九”严寒》《乌苏里江:一条大河静悄悄》、《走万里边关观千年沧桑》等。
在亲历采访中,特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也多次问自己:为这样一篇报道值得吗?是啊,没人邀请你,没人指派你,有的部队担心记者发生不测,整天提心吊胆,也不一定欢迎你。但仔细一想,这样当记者,才有意思;这样的采访,才有激情,才更真实。如果当记者缺少激情,不全身心地投入,很难写出让行家称道、让读者喜欢、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与老百姓心贴心地交朋友
辽宁电视台主任记者吉永成
一位带过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想当一名好记者,你就跑农村,多吃苦,去没人愿意去的地方。并且要练就“铁脚、马眼、神仙肚”的本事。“铁脚”就是能跑;“马眼”就是反应快,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神仙肚”就是肚子能饿,两三顿不吃饭,照样生龙活虎地跑新闻。这大概就是对记者职业精神的最朴实的总结概括吧。吃苦我不怕,于是就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农村采访生活,从那时起,睡农村大炕、钻牛棚、进猪圈,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深知要做到这些并不难,但要做好这些,没有相当的敬业精神是不行的。
我想,大概这十几年的记者生涯已经在我的骨子里孕育出了一种“底层情怀”吧,农民兄弟们最原生态的生活样式和生活诉求总是能吸引我的镜头贴近他们、再贴近他们。新闻界的朋友都知道,“三贴近”是新闻之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活力与魅力的源泉,也是新闻最本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要彰显这种价值和意义,除了“深入”别无他法。
记者是一个行动着的职业,而行动目标就是现场。所以作为一名记者,首先在行动上要深入,我认为在行动上深入不是说下基层就算深入,还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到新闻事件发生的最前沿,抓取最有代表性的新闻事实。当记者这十几年时间,抗洪抢险、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各种急难险重的报道我总是冲在最前面。有新闻在,就有我在,这不仅仅是新闻真实性的职业要求,我认为更深层面上,它更是媒体公信力的立身之本。一个记者,只有在新闻现场,才有发言权,制作出的报道才有可信度。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我还体会到,要使报道实现“三贴近”,在行动上深入的同时,在思想感情上也要深入。带着感情下去,与老百姓心贴心地交朋友,这样才能知道他们想什么、盼什么,才能使我们的报道真正贴近群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若干实践问题
重庆市记协副主席冯建新
根据我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理解,想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谈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观点一:新闻工作的责任重大,这就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我们要居安思危,要认识到在抵御“西化”、“分化”的斗争中,意识形态是处于前沿阵地,媒体更是受到最直接的挑战,我们必须从媒体的角度去应对、去抵制“西化”、“分化”等各种噪音和杂音,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巩固党的舆论阵地。
观点二:坚持新闻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决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而是站到党的政治观点、方针政策上,准确地生动地体现和贯彻到新闻、通讯、言论、图片、标题、编排等各个方面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
观点三:要政治家办报。新闻宣传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新闻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各项指示,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观点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坚持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其他方面的导向。
观点五: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由于媒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有社会引导功能,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媒体也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
规则,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为群众的消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和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总归一句话: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一定要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新闻自由的本质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所长文有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具有阶级性,新闻自由也具有阶级性。关于新闻自由,总体说来,西方新闻学者只是就现象来谈现象,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新闻自由的阶级性、阶级本质,因而不可能对新闻自由有深刻认识和论述。
自由、新闻自由都是有阶级性的。自由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自由度是由当时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的。另一个方面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代,人在这方面的自由度是由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自由是有阶级性的。这一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都承认的。
无论是在同自然界的关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自由。在阶级社会中,自由受到阶级性的约束,在新闻自由方面也是如此。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绝对新闻自由、超阶级的新闻自由。
实际上,西方统治当局对新闻自由也有诸多限制。如1991年海湾战争、2003年3月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期间、2001年“9・11事件”等许多重大事件中,西方统治当局对新闻严厉监管,对新闻自由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上述这些重大新闻事件中,人们都可以看到西方新闻媒体也自觉地按照本国当局的要求自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闻自由度显著扩大。主要表现在:1.报道面拓宽。2.媒体自由采访的新闻大大增加。3.加强了舆论监督。对正在讨论的法案,媒体可以发表受众各种不同意见。对已通过的法律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媒体也可以探讨。4.国际新闻报道自由度加大。重大国际突发事件媒体可先发客观消息,以后再表明观点等等。
到最艰险的地方去捕捉新闻
河北电台高级记者王喜民
我来自广播媒体。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始终没有停止采访的脚步,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我曾徒步八百里太行、千里燕山、万里“三北”防护林带、黑龙巷流域、渤海湾滩涂、坝上高原、千里风沙线采访,可以说河北的大山大河、森林草原、海岸沙滩、沙岗荒漠等我都去采访过了,河北的136个县市我都跑遍了。
作为一名记者,坐在办公室里是写不出新闻的,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深入到最艰苦、最艰险的地方去。深入是获得新闻的第一道工序。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涉深水,不得蛟龙。”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也一直本着这一点实践着。
2004年我沿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走了下来。走长征路,我是从瑞金出发的,穿过了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十省区;翻过九疑山、娄山关、大凉山、夹金山、鹧鸪岭、铁凿岭、六盘山,越过了湘江河、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特别是我爬过了雪山、草地,最后到达长征的终点吴旗,可以说走过了千山万水。2003年我沿一千公里长的青藏铁路走下来,先后跨过了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越过沱沱河、通天河、扎加藏布河、那曲河、堆龙曲河,通过了可可西里、羌唐草原、茫茫戈壁,最后到达拉萨。对于青藏铁路的采访,2005年我第二次又沿青藏铁路走下来实地采访。第二次沿青藏铁路走,更加仔细详尽地了解建设者的情况。
走千山万水。走西藏也好,走长征路也好,走千里青藏铁路也好,总的感受和体会是拓宽了视野,有了经历和实践,这是夺取新闻素材的基础。
路途是遥远的,道路是复杂的,但深入采访是有意义的,我更加确信,如果能深入到最艰险的地方,就有可能去索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上天下海”写雄兵
解放军报主任记者高艾苏
我在解放军报社当了21年记者。我经常问自己:回首一个记者的职业生涯,最难忘怀、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在蓝天,在海洋,在高原,在前线,和英雄的陆海空三军官兵一起战斗。那是我作为一名记者永远追求和向往的生活。
新闻记者的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校新闻专业写的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开篇便诙谐地说:“这本书并不能使你成为新闻记者。这件事哪一本书都做不到。”我想:军事记者的工作虽然有一些特殊性,但任何一名记者走向一线,都能找到成功的大道。只要你执着地热爱新闻事业,就请用全部心血为之奋斗,这比什么都重要。当你真用自己的优秀新闻作品书写生命的编年史时,就没有什么艰难困苦能阻挡你当一名好记者。
我在一篇短文里写过:军人的光荣,是用鲜血,用生命,用炮火的炸响,用横飞的弹片,用挂在脖子上的止血带、急救包和光荣弹,用踏着硝烟的冲锋,用“为祖国而战,虽死无憾”的呼喊,用留在雪线界碑上的脚印,用冻成冰雕、又化作雪花飘落的身躯,用空降兵撒满蓝天的迷彩色的伞花,用潜艇深海中划出的隐匿航迹,用核试验基地那永恒的回响,用尖端武器实验室无声的较量,用母亲的思念,用妻子的泪花,用所有亲人的牵挂,用大漠风沙,用梦中金戈,用激情热血,用无人知晓的献身,用凯旋门,用红旗,用红领巾们天真的笑容,用和平鸽在蓝天上的飞翔……用这诉说不尽的一切一切换来的。
我经历着这一切。这一切的故事,因为记者写成新闻已经变为历史。但对共和国的军人们,它只是一种平静的生活。我想说,“范长江新闻奖”如果不是奖励记者的话,每个一线战士都应该得到它。而我们,则应该永远向着一线走,去追求他们的光荣!
电波传千里责任在我心
中央电台主持人向菲
从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到今天,66年过去了,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主持人,我深感广播新闻事业的崇高,我也知道,这个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要坚定地肩负起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张扬主旋律中表达人民的利益,在以人为本中实现社会的价值。媒介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自人民对媒体自发的认同,它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坚持调查研究。这也需要我们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新闻报道的面向生活、服务大众,真正体现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和社会责任。
从2005年2月4日到2006年2月27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4名身负命案的逃犯通过我们的节目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一时间,人们都觉得这些事情太“神奇”。所以,不断地有人追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件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你的身上?”,“你是如何让这些逃犯相信你的?”,“难道你不害怕吗?”等等。其实,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有着无数个偶然性。但是事情过后,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劝服逃犯的经历,我又发现,其实偶然当中也包含着必然。我是一名主持人,在工作的第一线,我零距离地接触听众;我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因为职业和身份的特殊,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我们才不会忽视听众的需求,才会做到真诚、耐心、平等地面对听众;也正是有了这份责任,经由我们发出的“声音”才更有力量,而这种力量则是足以支撑我们坦然地面对一切的源泉。
做一名称职的记者
中央电视台主任记者王志
从1989年研究生毕业开始干电视记者的工作,掐指一算,我从事新闻工作有17年了。此次我有幸成为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讲团的成员,我特别想说说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一方面我感到有些“惶恐”。为什么说惶恐呢?我仅仅是一名普通的电视新闻记者,我从事的工作和我的同行们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职责都是如实地报道新闻,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变迁。在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觉得我只是做了一名职业的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且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我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人员有17万余人,新闻从业人员达到了70多万,这是一支充满了生机的队伍,我今天面对的老师、同学们,正作为这支队伍的后备军,即将充实到队伍中来。我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要代表这支队伍中成千上万的成员进行发言,这是我感到惶恐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也感到了自信,这份自信同样来自于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有着一连串闪闪发光的名字:有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爱国新闻工作者邹韬奋,他永远站在大众立场上,完全彻底地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成为新闻界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还有被称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楷模的穆青,他以“勿忘人民”作为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座右铭,也用“勿忘人民”激励着青年新闻工作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民的记者永远常青;今天,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不断涌现,这其中有我的同事,也有我的同行,我和他们一起站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中,我和他们一起在路上,我为自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正是这支不断前进的队伍给了我自信。
到第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
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
我时常在思考,怎样才算做一个好的记者?记者的职责就是报道新闻,一个好的记者,应该能用好的方式给读者讲述你看到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要看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更不容易,这意味着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去亲身感受,去亲身体会。
我经常会想起自己采访经历中第一次失声痛哭的情景,那是在伊朗巴姆地震灾区,时间是2003年12月28日。之前两天,这座有2200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发生了7.0级地震,死亡4万多人。我经过了30多个小时艰难行程,第一时间到达了灾难现场。灾区的条件非常恶劣和艰苦,整个城市成为废墟,大部分居民死伤,政府瘫痪,余震不断,水、电、通讯完全中断。
在触目惊心的灾区,我看到了很多悲惨的场景,当我路过一片空地的时候,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不由自主,跪下来,泪流满面。
这里有数不清的遗体,成千上万,被白布包裹着,在眼前铺开,一直伸向远处的天际,看不到尽头。面前是一排排密集堆放的遗体,许多的推土机和铲土机同时工作着,在他们身上覆盖上一层薄薄的黄土,行成一道道“田埂”。和我们国内庄稼地里看到的田埂差不多,只不过它的下面,是曾经成千上万活生生的生命。现场还有大大小小的坑,坑里面也是密密麻麻白布包裹的尸体,坑外没有什么墓碑,只是用石板或木板简单地做个标记。
在一个摆放着上百具遗体的大坑里,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蹲在坑中间一具白布包裹的遗体旁,呆呆地凝视着自己的亲人,一动不动。小男孩的头顶,是一辆铲土机的翻斗,装满了土,正准备倾倒。时间突然这样停滞了,男孩不动,铲土机不动,足足有5分钟,整个世界仿佛定格成这样一个奇特的画面。
在那一刻,我突然有了很多很多感受。之后的几天里,我白天在灾区不停地采访,看到了很多震撼和感人的细节,晚上写稿整理照片,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陆续为人民日报、人民网和环球时报发回了《伊朗地震跨国大救援》等10余篇文字报道和几十幅图片报道。
我想,如果我没有到现场,我最多从国家地震局获得这样一条消息:伊朗巴姆发生7.0级地震,死亡4万多人,更多的东西无法了解也无从想象,更不会有深入心灵的感受。但是我到了现场,就有了一辈子难以忘记的经历和磨练,有了对生命和职业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深入骨髓、难以磨灭的感受,有了通宵达旦、整夜不睡的创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