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类型的大学来说,教育质量都是生存的基础,这本是无争的事实。但近年来,由于扩招引起的规模急剧增加,使得一些高校忙于应付硬件设施的补充和改善。加之越来越热的学校升格、更名、学位点争取活动使得学校将越来越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增加论文和专著、科研经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获奖等的数量,高校的教
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长期的任务,也是系统性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得到保证,必须合理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这里仅就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教与学的关系
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矛盾揭示了教师介入的重要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应该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态度、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应该是抓好教师这一关。由于社会的广泛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自学、自主意识增强,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意识要强化。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真正体现启发式和创新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
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堂教育主要是教师的活动,重点是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课堂教育比喻为知识链的纵方向,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比喻为知识链的横方向,课堂内的教学应该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课堂上的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需要的知识,所以,课外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授课内容很多,也需要学生自己扩充知识。各类教学组织活动,必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从事课外活动过程中走向社会、走向企业。
三、基础与专业的关系
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在培养方案上扩大专业领域,提倡打破专业的界限,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存在专业不精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问题。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是普通高校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如果没有专业特色就等于没有专业优势,万金油式的学生很难就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平台,学生日后工作才有后劲,但不能淡化专业,专业是主攻方向,是基础中的优势,基础要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普通高校的学生一定要对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有较深的了解,要掌握专门的专业技能。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时要合理分配时间,使得基础扎实,而专业比较雄厚。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实现创新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果比较我国大学生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我国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大学教育不太重视实践教学有关。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指导,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解科学方法,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科学的能力。从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更迫切。从这层意义来讲,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理论教学一定要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五、继承与改革的关系
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教学不能完全脱离已有的体系,又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但又不能过于冒进,教学改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的关系。
六、理工与人文的关系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我们的学科、专业、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相对滞后,在学生逐渐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注民族兴亡、国家强弱、人格高低、涵养深浅、思维智愚、事业成败等精神世界的相关内容,做到求真、求善、求美。要注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强文科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中要注意文理渗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七、日常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全部的手段。有的课程可能要求学生死背硬记的东西多一些,有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方法就行,有的课程则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去调研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课程不同,要求也不同。但我们目前的考试方式太单一。完全是考试论成败。改革考试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使学会和考好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试要更好的体现导向作用,要从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手段、评价标准上予以完善。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