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敢为人先,创造了闻名遐迩的经济发展“温州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声誉鹊起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也创造了一个“温州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其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跻身浙江省高职院校前列――
1999年9月,学院挂牌成立,实现当年筹建、当年招生近千人;
2001年9月,学院率先
2002年12月,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4年以来,连续两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被授予“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学院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所组建才7年时间的高职院校院靠什么赢得跨越式发展?院长周锦成说,诀窍在于学院坚持“与温州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特色办学之路,探索出了具有温州特色的“依托行业、产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合作――温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温州职院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温州商业学校、温州经济学校、温州机械工业学校与温州业余科技大学合并组建。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办高职院校,那么温州职院的创新突破口在哪里呢?周锦成院长提出,温州民营企业众多,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温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温州完全有条件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他的判断来自于对温州经济格局的理性分析。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并夺得了“中国鞋都”、“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等27张“国”字号金名片。其中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所属制鞋、制革、鞋机等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达420多亿元;温州服装商会所属企业2300家,年产值达230多亿元。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相应专业的一线技术人才,而这些一线人才正好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
基于此,学院确立了实施教育创新的基本策略,就是“依托行业,拓展办学道路;产学结合,培养适用人才”。
“依托行业”就是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协调功能和服务职能,通过“订单”培养、联办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和产学研中心、共享校企人才和智力资源等形式,拓展办学道路。
“产学结合”就是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和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三头”全部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培养适用人才。
改革实践教学――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
“要把专业办在市场需求的热点上,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这是温州职院创立伊始就提出的一个口号。
每个新专业设立之前,有两件事情必须做到:一是组织专门人员到市场上做详细调研,走访相关行业企业,召开咨询会,认真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设置的论证分析;二是聘请行业协会领导、企业家、行业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并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等提出指导和审定意见。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成立了20个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聘请了128位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的意志在专业设置和开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学院开设的28个专业都是市场上紧缺的,如服装鞋类的营销、鞋革设计、服装设计、数控加工技术、电机与电器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六部委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学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行双证、多证制度,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通过精简基础课程的办法,把专业教学的重心前移,使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接触专业教育,第一学年就能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技能。
“订单培养”――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
2000年,温职院先后与正泰集团、奥康集团、德力西集团等几十家单位进行了多形式的“订单培养”合作。与企业直接签订单、联合办班,这一办学模式取得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学院又开始探索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先后与温州市鞋革工业协会联合创建“中国鞋都技术学院”;与温州服装商会联合举办“温州服装学院”;与温州轻工行业协会联合举办“温州轻工学院”。作为温职院的二级学院,这些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
各协会下属的“功勋企业”、“优秀企业”作为理事单位参与办学,协会的会员单位既是学院相应专业的实训基地,又是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单位。
现在,学院的各教学系部都通过相关行业协会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作为对企业的回报,学院除了按照行业协会提出的要求培养和输送毕业生外,还主动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目前,学院在98家知名企业设立了19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许多企业还到学院设立了助学基金、奖学基金等。
共建实践基地――让企业的车间进校园
在温职院的中国鞋都技术学院,记者参观了“中国鞋都制鞋工艺与鞋机实训中心”。占据了整个一层楼的制鞋流水线上,每一个工位上都有技术工人在指导学生操作。据介绍,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制鞋生产线,总投资130多万元,由学校出资60%,温州鞋机商会投资40%,后者还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机型更新。这一实训中心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而且还成了本行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展示窗口,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1999年以来,学院累计投入仪器设备经费3200多万元,建立了现代加工技术中心、数控技术培训基地、服装设计实训中心、鞋机与制鞋工艺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和中国商务模拟中心等100多个实验实训室。
引入市场机制也是该院实习基地建设的新尝试。
2002年,学院与金仕达制鞋公司合作,成立产学结合研究中心。由学院提供鞋机设备和场地,金仕达则选派100名一线熟练技术工人和10名管理人员进入学院实训基地,参与生产和教学,并为鞋都学院10%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过去纯消耗性的教学用鞋机生产线承担部分生产任务后,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又为学生的实训提供了真实的环境。
按照这一思路,学院的商科类专业主动获取了上海华联超市公司的连锁经营权,建立了温州职院上海华联实验商场。商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轮流到超市担任“主管”和“服务员”,在“真刀真枪”的经营中接受实训。电气系与浙江亚龙教学仪器厂合建的实训生产车间,机械系与浙江万通机电设备公司合建的数控培训中心、与温州山度仪器公司合建的实验工厂,都是由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原材料。
“让工厂的车间进入校园,让企业的能人走上讲坛,让学校的教学成为产业价值增长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周锦成说,这是温州职院追求的一个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