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飞冲天的生命轨迹

2006-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徐善奎 靳贤锋 本报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2005年4月30日凌晨,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卫的生命定格在45个年轮上――当时,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他倒在座椅上,仿佛睡得正香;实验台上,他刚写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心得和正在拟制的我军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身患不治之症5年了。胡卫用5年时间干

完正常人8年的工作量,主持和参与完成9项装甲装备重大科研课题,其中一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用一飞冲天的生命轨迹,给战友、家人留下绵绵无尽的回忆。

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胡卫的16本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5年他每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几乎每件具体事项的后面,都记录着工作进展情况、完成时限、负责人等提示信息;标有着重号和“急办”字样的,有150多项。

2000年的一天,胡卫患上不可逆的“扩张性心肌病”。当了一辈子护士的母亲得知消息,含泪打电话让他病休;单位的医生提示他:“如果全休,生命可能延长一段时间。”妻子哭着伏在他床前说:“你的任务就是休息。家里啥事你都不用管,我伺候你。”同事也宽慰他:安心养病吧,我们会把你没干完的事干好。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胡卫很快从绝症阴影中走出来。他对单位领导说:“我刚40岁。与其扳着指头数日子等死,不如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出院的第三天,胡卫就来到办公室。

考虑到胡卫的病情,领导打算让他全日病休。胡卫急了:“现在我手头分管和参与的几个项目,大都到了攻坚阶段。要是不让我干,还不把我再憋出一种病来?”

单位领导看他态度坚决,既无奈又心疼,同意他的请求,但与他“约法三章”:不要一个人出差,不要干体力活,不要加班超过晚上10点。另外还为他配备一个工作助手。所里把他的宿舍从五楼调整到一楼,并特批门诊部长期为他准备8种药品。同事们了解他不要命工作的性格。为照顾他身体,大家想办法让他少干活,可他却偷着干、找着干、抢着干。

2003年,为照顾他养病,组织免去他副主任职务。对此,胡卫提了一个要求:把自己的办公室调整到实验室,以便专心科研。

2005年4月29日,是胡卫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上午8点,他找到室主任邵毅,讨论装甲装备保障资源储备方案。为了这个方案,自2001年起胡卫作为项目负责人,整整忙了4年。

一个小时后,胡卫赶到附近的装甲器材仓库,组织为全军发放装甲装备维修资源。由于涉及设备品种多、数量大,室里考虑胡卫身体有病,往年都要安排一个年轻人配合他工作。最近,由于年轻人大都出差在外,他就一个人承担起此任务。他盯在发放现场,每天要站七八个小时。一天下来,他时常感到胸发闷、腿发酸。

中午吃饭时,计划科原参谋沈明堂对胡卫说,总部机关急需调整完善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说者无心。谁也想不到,胡卫竟会在放“五一”长假前夕就连夜加班开始这项工作。

下午,胡卫参加全室党员先进性教育再动员会。

晚饭后,胡卫一个人到实验室,继续拟制储备方案。

第二天早上同事发现,胡卫斜靠在座椅上,一睡不起。

干,就要只争朝夕

胡卫患病的5年,为与死神争夺时间,他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试验场、演习一线。

2003年盛夏,福建某岛,热浪蒸腾。我军某新型步兵战车检测车联调试验正在紧张进行。这是国家立项的重点工程。临行前,室领导叮嘱胡卫:“你身体有病,把厂家和试验部队的关系协调好就行,其他你就甭管了。”可一到试验现场,胡卫就第一个爬进检测车。检测车在崎岖的路面上高速奔驰。胡卫挤在高温达摄氏六七十度的狭窄车舱内,不断记下各种数据。汗水顺着身体流淌,竟把皮鞋都浸透了。为期一周的试验,他在车上累计颠簸1000多公里。同年,我军某新型武器装备系统的研究论证工作进入攻坚阶段。8月,胡卫向研究室主动请缨,承担该课题制导系统的论证分析工作。为了尽快拿出设计方案,胡卫跑图书馆查资料,到部队搞调研,去厂家分析技术指标。他配了一把实验楼的钥匙,加班再晚也不会惊动大楼值班员;他买了一张行军床,实在太累了就躺在上面歇一歇。经过与课题组全体战友共同努力,这个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同事们说,这是胡卫用命拼来的!

永远的怀念

2005年5月5日,北京,细雨如丝。回荡在解放军总医院遗体告别室的,不是哀乐,而是胡卫生前最爱的歌曲《与往事干杯》。

工程师彭真明、助工纪相普等许多战友都痛哭失声。彭真明因夫妻两地分居,一度想转业,胡卫多次找他谈心,并帮助把他的妻子调到了北京;纪相普老家鸭梨丰产,父母为销路愁得吃不下饭,胡卫四处打电话,解决了这个年轻人家里的难事。胡文辉科研任务重,经常加班,城里的小孩需要喂奶,胡卫就把房子让给她,自己住办公室。胡卫说,帮助别人排忧,就等于为组织分难,为科研工作加油。

对亲人,胡卫更是倾注着无限的爱。1990年8月,妻子刘文霞早产。虽然很忙,但胡卫每天都要抽时间到产房陪妻子。孩子一出生,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当“保姆”。2003年,母亲做胃癌手术,他把母亲接到北京,找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给母亲治疗。母亲爱吃榆钱,他就爬到很高的树上去摘。

从胡卫去世一直到现在,装甲兵某研究所的局域网上纪念胡卫的帖子接连不断。有人赞叹:“胡卫生得平凡,干得踏实,活得潇洒,死得动人,精神永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