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知在兴趣中形成

2006-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世界一流大学招收研究生时,对传统的高质量生源高校,会给予加分。中国科技大学就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享受加分待遇的几所学校之一,原因是中国科大学生体现出的创造力。

“两院”院士当属无可争议的最具创新能力的人群,新中国创办的中国科大迄今已培养出40名院士。与同时期毕业的中国科大本科生人数相比,比

例高达一千比一。

中国科大是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每到新生入学,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都会在开学演讲中反复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都会引用爱因斯坦回忆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生活时的一段话:“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鼓励学生珍惜自己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创造力。针对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培养创新知识能力的传统教育弊病,中国科大从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步构建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中国科大,尊重学生兴趣是从学生入校之前开始的。每年高考招生,中国科大都会派出一个个由一线教师组成的招生团队分赴全国各地,他们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帮助那些报考中国科大的考生选择专业志愿,电子邮件、电话沟通、当面交流……用招生老师的话说,再麻烦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选择,做到“我选择,我喜欢”。学生进校后,面对的是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施行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中国科大不仅允许学生在进校一年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2-3年内在学院或学科范围内灵活调整专业;而且,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允许提前修读部分课程或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实行“本科―硕士”一体化的学习计划;对于跨学科转专业或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可将学习年限延长至6年。

为了保障学生按照兴趣学习不走弯路,中国科大用“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理念,将课程设计成全校性基础课、学科群基础课、专业课、文化素质课等四大模块。进入中国科大的一年级学生,不管是学理科、工科,还是管理,甚至是文科,无一例外的都要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综合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课程内容与要求不带专业色彩,构建一个全校基本一致的基础知识平台。

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兴趣比尊重兴趣对激发学生创造力更为重要。中国科大一直坚持提倡一流学者上讲台,鼓励教学方法创新。开设“地球科学导论”课的极地科学家孙立广教授,结合他在南极考察的亲身经历,出版了《南极考察一百天》,书中配有大量图片和诗歌,畅谈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科技创新的体会,在课堂上将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始终,让学生们津津乐道。中国科大还率先开设“探究式”研讨课程,使课堂“活”起来,让同学们“动”起来。研讨班上,全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用于讲课,三分之一用于查阅资料,三分之一用于讨论。学生围绕某一个课题自主调研,走上讲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此举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科研一线老师平等交流的机会,并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r主体地位。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中国科大的学生历来以刻苦学习而著称,在校园顺口溜中有着“科大学生(学习)不要命”的说法。这样的学习干劲应该是来自于浓厚的兴趣,而在浓厚的兴趣和忘我的干劲中形成创新知识的真知,也就水到渠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