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营造良好道德环境 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

2006-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白茹 我有话说

对于学校来说,道德环境有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之分。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又存在不可分割性,有着很强的复合互动影响。

校园环境是在特定的环境区域,根据育人需要和教育规律专门设计、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环境,一般来说,它比社会环境要纯净些。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上主

导性和多元性的差异,价值标准上明确性与模糊性的差异,环境主体特定性和广泛性的差异,道德要求上目的性和指向性、独立性与选择性的差异等等。社会环境会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道德行为习惯;而校园环境对处于其中的人,其影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范性和相对严格的约束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这些差异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当然,虽然具有很大的差异,但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又是紧密相连的。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它的成败不仅与学校密切相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幻想用一堵“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把学生当成封闭在象牙塔中的受教育对象,在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中注定收效甚微。青少年终究要走出“桃花源”,最终完成在两种环境之间的转变。当他们发现在校内所遵循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存在明显差别后,有些人就会失望、彷徨,有些人甚至会叛逆、变异。

因此,我们不能用孤立、分割的观点来看待学校环境。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摒弃回避式、封闭式、防御式的模式,主动与社会靠拢,增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合力,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具体来说,一是要增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校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生能否用学校中所接受的正面教育和形成的道德理念,自觉地鉴别、判断并指导道德实践,这是能否消弭校园内外环境差异的关键。道德认识是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而其核心因素就是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其中在面对冲突的道德情境时能够辨明善恶,就是一个重要途径。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有利于青少年在问题情境中自觉运用道德理念,培养批判性的道德思维能力,发展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力的培养不仅要在校园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要在家庭、社区的日常生活里。要鼓励青少年积极投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参与生活,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科学的道德思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建立识别、分析和澄清不同价值观的框架,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二是要增强青少年改造环境的能力。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动地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和发展自己。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虽然“染不可不慎”,但人与社会环境这个“大染缸”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染丝”,不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所染篇》),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要让青少年看到复杂多元的社会道德现实中不仅有消极的、非主流的一面,更有积极的、主流的一面。不但学会“审美”,还要学会“审丑”,更好地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作为未来社会思想道德的主要建设者、传承者,仅仅顺应社会现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强化对社会化过程和对社会的认知,加强在社会生活中的学习和磨练,汲取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并消除其中的消极因素,担负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在道德教育中,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防御,客观地分析社会环境中主流道德,从善弃恶,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主动精神消解被动意识,依靠建设力量抵御破坏力量,并依靠自身机体的免疫力战胜各种有害道德因素的侵蚀,使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