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学问,离不开对真实世界的现象和人的行为的调查了解。因此,经济学的应用天地广阔。国人崇尚成名成家,国外的economist翻译过来,就成为“经济学家”,似乎隆重其事。其实,经济学家只是众多职
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躲进象牙塔不可能得到真学问,也不能充分实现理论的价值、发挥经济学家的作用。因此,更多的经济学家,走进真实世界,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社会服务,满足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受到需求的引导,经济学的分类日益细化,形成门类众多的学科,也就产生了从事不同专业的经济学家。应当说,这些角色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不该因为拿了谁的钱而受到批评。相反,笔者认为,经济学家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去,增加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有助于社会进步,也有助于公众福利的提升。
当然,分工强化了专业优势,专业也使人有了能力的局限。一个经济学家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万金油。科学是谦虚的,经济学也不例外,有其能,更有其不能。如果有谁不顾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训练,宏观微观金融管理,样样都敢发表看法,要什么给什么,他就是道道地地的“柠檬”(在美国,“柠檬”多意指“次品”)――当然,这要和运用一般化的理论尝试解释更多的世事区别开来。在这方面,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做出了榜样。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术报告会上回答学生提问时,连答三个“不知道”,让人意外。实际上,丁肇中经常回答“不知道”。科学的魅力,就在于有许多不确定和未知的世界,等待科学家去猜测,去探索,去解答。经济学也不例外。
我国的实践表明,经济学能够在改进社会中发挥功用,经济学家的观点经常成为各级政府的决策参考,影响公共政策。经济学家发挥的作用大,承担的责任重,更应严谨、谦虚。因此,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仅有改进社会的意图还不够,必须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这方面,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些教训值得记取。古典经济学家热衷于改进社会,他们大胆建言献策,很少经过科学严谨的解释,甚至为了支持自己的建议,往往歪曲事实,胡乱推理,发明模糊不清的术语。新古典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规范经济学进行好或坏的价值判断很难取得共识,要改进社会,必须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
经济学家要协助改进社会,必须建立在坚持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或现象进行经济解释上。科学的本质,是通过研究真实世界“是什么”来回答“为什么”的追问。林毅夫教授指出,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解释经济现象的,是考察所要解释的现象背后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个简单逻辑体系。经济学理论以决策者是“理性的”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考察一切现象的出发点。同时,科学的理论必须具备两个一致性:一是理论的内部逻辑必须一致,也即理论模型中所揭示的因,经过某种机制导致理论所要解释的果。二是经济理论要解释经济现象,逻辑推论必须和所要解释的现象一致,也就是理论推论和经验现象的外洽。具体的方法,就是以问题为出发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理论,如果由理论得到的推论与所解释的经验事实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理论暂时成立;如果不一致,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放弃。
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是经济解释。诺奖得主萨缪尔森讲过,说好坏是非,做价值道德判断,科学家与普通人比并没有什么优势。经济学不涉及价值判断,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没有人情味的冷血学问,不算社会科学。恰恰相反,这正是作为一门科学的长处。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只有不带经济学家的个人成见或者尽量减少个人成见对经济研究的干扰,客观地指明人的行为或现象形成、演变的局限条件及其成本、收益,才能为改进社会提供真实的基础。否则,加入个人成见,人的真实行为被过滤,被误读的几率就增加了,反而不利于向人们提供客观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明晰或者被弄错,要改进社会,要协助人们赚钱谋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笔者冒昧倡议,以改进社会为己任的经济学家,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待理论和实践。一方面,要遵循专业分工原则,力争专业内的发言权,对不少学者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严格的训练,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容易;对于专业以外的问题,尽量保持谦虚态度,不擅入。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经济学家应在熟练掌握理论、认真了解真实世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不能想当然、拍脑袋。
经济学本身的科学性质决定了,理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有条件成立的。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问题时,要注意把握现象的特殊性。局限条件改变,人的行为会改变,而要考察这些局限条件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之后,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这是经济学家恪守社会分工之道的科学态度。经济学家的责任所在,首先是把自己的理论基础搞对了。有了真功夫,经济学家不论任职于象牙塔内,还是奔波于滚滚红尘之中,都会游刃有余。(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