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两院院士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的重要时刻召开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目前的形势和我国科技战线的任务
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今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正在意气风发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越是取得的成绩大,越是发展的前景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加速进行,各国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同时,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仍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
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我国的发展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约束日渐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要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
从世界科技发展看,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进步不断突破人类认识的已有境界,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渗透,产生了众多新的跨学科领域。科学发现正在为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可以说,谁把握了这些新特点新趋势,紧紧抓住追赶和跨越的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世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给我们提出了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急起直追、锲而不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优秀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果还难以实现产业化,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少,科技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这些影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都需要我们下大气力认真加以解决。
总之,无论从国际看还是从国内看,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看,我们都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和应对可能影响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种挑战上,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把握和解决可能影响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上,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制订科技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配套措施,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加快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真正使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这里,我想专门讲讲加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问题。
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要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要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广大科技人员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进行科技创新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要建立健全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攀比学历等做法,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产业层面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创造条件。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理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在学术上发表新见解新主张,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保证科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要允许和宽容科技创新失败,关心和爱护在探索中受挫的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和管理者要提高科技领导和管理的能力,争当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伯乐”,做到知人善任,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三,要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体制,保证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在科研第一线得到落实。要完善品德、业绩、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贡献实施目标化管理,进一步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健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保障权益,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运用提供法律保障。要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导向,更加关注重点行业和人才密集单位,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科技推广、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更加关注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更加关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要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优厚报酬。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让稀缺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并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工作的人才储备。
第四,要进行开放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开放式培养则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我国两院院士以及一些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大都曾留学海外或经常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既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汲取了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最新的科技知识。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同国际科技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要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第五,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中华文化包含着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我们的先人们历来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技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加强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让人民群众了解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使科技创新成为全社会景仰的工作和活动。要加强科普工作,使我国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从事科技创新的理想,立志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实践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都具有成长成才、实现科技创新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素质和特点。归纳起来,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素质和品格。一是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坚持在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为追求真理、实现创新而勇往直前。三是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构建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养成比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善于对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关键性对策。五是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六是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忍不拔,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挫折失败,勇于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经历磨练,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这些素质和品格,不仅可以在世界许多成功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也可以在我们的院士和一些优秀科技工作者身上看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之在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就不乏这样的将才和帅才。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才还不够多。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这类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我国科技事业正处在实现发展跨越的重要机遇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对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有志气、有抱负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
三、两院院士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大显身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着我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水平,享有崇高荣誉,受到全社会广泛尊重。长期以来,两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大军的领军人物,崇尚科学,敬业奉献,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1956年我国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到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岁月里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从制定和实施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863”、“973”计划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从我国取得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决策,两院院士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辛劳。前不久过世的王选院士就是我国院士的杰出代表,他献身科学、敢为人先,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两院院士真正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院士制度在我国才实行几十年,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两院院士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发挥跨学科、跨部门、高水平的优势,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决策咨询,组织科研团队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军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真知灼见,以实际行动推动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希望两院院士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争当科技创新的尖兵。要紧紧抓住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把国家需求、宏观部署和自由探索结合起来,继续推进原始性创新,继续推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研发,继续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为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希望两院院士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带头弘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积极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承担起向社会示范创新行为、展示创新成果、传播创新文化的责任,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感知,共同建设创新文化。同时,我殷切希望大家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各位院士、同志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不断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