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宪民,1954年6月出生,汉族,浙江兰溪人,博士,教授,1996年起任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2002年起任嘉兴学院院长,兼任嘉兴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重点学科《基础数学》学科带头人。
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的嘉兴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省属本科院校,今年将迎来教育部的本
记者:作为一所新办的地方院校,你是怎么思考办学特色的?
徐宪民: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正确的办学定位、办学方略和培养目标上。嘉兴学院是一所教学型的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几年来,学校确立了“立足嘉兴、服务浙江、联系行业、面向全国”的办学方针,制定了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第一线的“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培育“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校风,探索产学研结合“教学、实习、科研、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我们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一方面依托传统学科优势,整合原有资源,逐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造学科专业内涵,促进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另一方面,学校立足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高度,大力扶植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地方服务业领域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业。逐步形成以“经、管、工”为主干学科专业群,文、理、法、医、教等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特色。目前,学校已拥有32个本科专业。区域经济、基础数学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人力资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被列为省重点建设专业。
目前,学校提出了“做强经管,做大工科,做精医科,做优文理”的新一轮发展思路,进一步体现办学特色。
记者:嘉兴学院的学生一直以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而受到欢迎,你们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徐宪民:2000年学校升本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充分整合原有资源,建立一个高水平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系统。我校原有的文经管类实验室有一定的基础,但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系、部,而工科实验室十分薄弱。我们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大胆提出“跨学科、大中心、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理念,形成了“实验设计体系化,实验资源共享化,实验环境场景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文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大胆打破原来的系级建制,于2002年3月创建了嘉兴学院人文社科实训中心。经过4年的建设,“中心”现已颇具规模,设有会计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已成为全校师生,尤其是文经管类师生学习、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
经过4年的建设和运行,“中心”在文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模式上起了示范作用。2004年3月,“中心”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文经管综合类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根据这一模式,我们又先后建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生化实验中心,五年内,全校的实验设备投资已达7500多万元。2005年,学校的《创建经管类综合实验教学基地的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记者:嘉兴学院前身之一是有色金属工业系统的部属高校,你们是怎么样转为为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服务的生力军?
徐宪民:有作为才有地位。几年来,学校主动出击,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先后与地方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合作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基层、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找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切入点。有多位教授担任了省、市人民政府经济咨询委员;选派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干部下派担任嘉兴市的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到基层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有许多教师与企业签定了科技服务协议。如服装与艺术学院薛元教授主持的“长丝短纤包芯复合纱的纺纱装置”等获得国家专利的项目,就是与嘉兴的服装企业紧密结合。
又如,我校的循环经济与技术研究团队和区域经济研究团队,申报并获准立项了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对浙江经济影响的统计研究》,2005年再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废弃物投入产出模型在循环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还有国家环境保护局项目《长江三角洲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现状调查、环境影响分析及前景预测》、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项目《长江三角洲废杂有色金属市场研究》以及《浙江省废弃物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等多个省部级课题。另外,还有区域经济研究所承接完成了“融入上海大经济圈发展嘉兴经济研究”等项目,在理论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并在贯彻实施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