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5年夏,北大山鹰社登山队员再次登顶位于西藏那曲境内海拔6590米的桑丹康桑峰,科考队还就“那曲县达萨乡完全小学师生的生活状况”的主题,进行深层次调研,并做科学考察报告,这已经是北大山鹰社第15次踏上西部的登山旅程;这一年也是83届北大中文系毕
在北大校园内,常常可以看到“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横幅,而在学校也涌现了一批志愿支援西部的北大学子。每年签约西部的人数都在增长,2005年共有76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国家重点单位工作,通过“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计划”、“西部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等方式北大已向西藏、青海、内蒙古、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派遣了七届近百名支教志愿者,涌现出了像蒙晓燕、莫锋等一批杰出的青年志愿者,北大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出色优异的业绩在当地有口皆碑。北大学生还以支援西部民工子女就读的民工子地学校的方式帮助在京的西部民工,每年到这些民工学校教课的北大学生近3000人次。
“每年从北大走向新疆、西藏的师生数不胜数,这些老师和同学都是自愿自发地到西部去的,”北大校长许智宏说,“北大人有一种很深的西部情结,这也是北大师生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的重要方向,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北大愿意继承和发扬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建设的优良传统,为支持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以科研支持带动西部经济发展
“除了人才以外,北大还进一步向西部地区提供先进科研技术援助,”许智宏介绍说,“我们鼓励支持师生从自身优势学科出发直接参与西部地区的科研课题与技术开发工作,增强西部地区的科研力量。”
新疆棉花产量占到全国的1/3,产棉是新疆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由于新疆早春温度低,很多棉花容易发育不充分,甚至在生长期被冻死,高寒成为困扰当地棉农的重要问题。专注于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北大生科院教授林忠平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科院微生物所的学者多次合作,到新疆和同行一起将耐旱、耐寒的相关基因转入棉花,以培育抗逆性很强的、?产量的棉花。
为了实现低氧条件下的微生物采油和水源利用,林忠平教授应邀访问克拉玛依油田考察那里的沙漠地带。北大生科院的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分析,建议加入一种耐低氧的基因辅助微生物采油技术,并进一步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合作,以增加石油的产量。北大生科院多年来一直与新疆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合作,在野外联合考察新疆植物资源,采集许多很有价值的标本和试验材料。经过考察,对于石河子市郊的蘑菇湖污水净化提出了进行生物修复的建议。
民族文进计算机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个瓶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王选院士在完成中文电子出版系统的升级改造后便将眼光投向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子出版系统的开发上。北大方正先后推出了包括蒙、藏、维哈柯、朝、傣、彝文等民族文电子出版系统,使我国民族地区的出版印刷也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革命。1996年,全国人大代表会议首次全面采用方正的民族文电子出版系统同步印刷出版七种民族文会议材料,当各主要少数民族代表们人手一册印刷精致的民族文会议报告时,大家交口称赞。新疆700多个印刷厂、60多家报纸、几百个政府机构以及上千所学校运用了北大方正的维哈柯文电子出版系统,《新疆日报》(维、哈、柯、蒙文版)在运用了这套电子出版系统后突破了铅字排版效率低、版式单调的缺陷,将新疆的文化和信息更快、更丰富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同年,《西藏日报》(藏文版)将北大方正《藏文电子出版系统》投入应用。至此,全国省报全部实现了电子出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新的信息技术要求,目前北大方正又开始了实现民族文网络出版的新征程。
对口支援搭建西部发展平台
“支援西部是全方位的,有人才支援、技术支援,更关键的是要搭建西部地区自主发展的平台。”许智宏表示。
自2001年6月开始,北大从学科规划与建设、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交流等方面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石河子大学已经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办学条件迅速改善,国内合作和国际交流开创了新局面,北大也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先进单位”。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北大涌现出孟二冬教授带病援疆的感人事迹,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学习的楷模。
北大还与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建立了支援或合作关系,为增强新疆大学生物、化学两个学科的教育科研力量,北大自2005年开始支援新疆大学生物、化学两个学科的建设,北大还派遣相关专家实地考察指导西藏大学的图书馆建设,不定期地安排知名教授、学者赴西部进行讲学、开设讲座,促进与西部的文化知识交流。
截止到2006年初,北大已与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甘肃、宁夏、云南等西部省份签署了省校合作协议。近两年,北大共为西部地区培训2000余人次。在学校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给予西部地区学员各种优惠待遇,优先安排选课、实习,解决其校内住宿并减免各类费用等,这些学员学成返回西部后都成为骨干。
今天,当人们手捧着藏文、维文的报纸,当克拉玛依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地,当人们看到新疆蘑菇湖的水渐渐地清澈,当西藏大学的图书馆开始了数字化的更新,当早春的棉花长得越来越茂盛的时候,北大人在西部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而更多的北大师生也前赴后继地怀着这浓浓的西部情结投入到西部的建设事业中。